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王成,不知何郡人也。为胶东相,治甚有声。宣帝最先褒之,地节三年下诏曰:“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未及征用,会病卒官。后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名云。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汉书·循吏传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解析:
- 这是对文翁治蜀的记载,文翁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地方官员。他通过改善教育和行政管理,使得蜀地从荒凉变为富庶。文翁死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建立了祠堂,并在每年祭祀时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尊敬。这种习俗至今仍在巴蜀地区流传,说明文翁的影响深远。
王成,不知何郡人也。为胶东相,治甚有声。宣帝最先褒之,地节三年下诏曰:“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未及征用,会病卒官。后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名云。
解析:
- 王成,虽然来自不明的郡县,但他担任胶东相期间治理得非常出色。宣帝皇帝首先给予表彰,并在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发布诏书称赞王成的政绩。诏书中提到,即使是唐尧、虞舜这样伟大的君主也不能仅凭自己的德行来感化天下。王成通过不懈努力和公正管理,吸引了大量流民归附,使得原本只有八万余人的村庄人口激增,显示了他卓越的治理才能。然而,由于健康问题,王成最终未能被征召入朝任更高的官职。后来,宣帝皇帝还特别下令询问有关郡国的上计长吏和守丞,审查他们的政令执行情况,有人指出王成虚报功劳而获得赏赐。这一事件让其他官吏开始重视实际工作成效而不是仅仅追求虚名。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风气的变化以及对于官员真实能力的考验。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解析:
- 黄霸出生于淮阳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年轻时学习法律并擅长吏事。由于他在处理事务中的杰出表现,曾被派遣到云陵(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担任豪杰役使的角色。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后来,他被选调至更高层次的职位,担任河东都尉(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负责征收税收。
赏析:
文翁与王成的故事:展示了汉代地方政府在推行教育和文化政策方面的努力。两位官员均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水平,也为社会带来了长远的利益。这反映出汉代政府对人才和文化的重视,以及对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持续追求。
王成与黄霸的故事:展现了不同时代官员的不同治理风格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王成凭借出色的治理能力赢得了广泛赞誉,而黄霸则通过务实的工作方式获得了地方的高度认可和尊重。这两段故事共同体现了汉代官员的责任意识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注。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到汉代官员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