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兴,尤被其害。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乎,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如罢备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不可一也。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夫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然也。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复罢,二也。中国有礼义之教、刑罚之诛,愚民犹尚犯禁,又况单于,能必其众不犯约哉!三也。自中国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所以绝臣下之凯欲也。设塞徼,置屯戍,非独为匈奴而已,亦为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旧逃亡,四也。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吏民贪利,侵盗其畜产、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世世不绝。今罢乘塞,则生嫚易分争之渐,五也。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威,六也。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七也。盗贼桀黠,群辈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则不可制,八也。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一切省徭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它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绝,当更发屯缮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九也。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开夷狄之隙,亏中国之固,十也。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蛮之长策也。

诗句一:
周、秦以来,
匈奴桀骜,寇边侵扰。
汉兴尤受其害,
臣闻北塞至辽东,
有阴山遮道,草木茂盛。

译文一:
从周朝到汉朝,匈奴桀骜不驯,不断侵扰边境,汉朝兴起后尤其受到伤害。我听说北方边塞到辽东,有阴山阻挡,草木茂盛,有很多禽兽,原本是冒顿单于依仗其中的地形和资源。

诗句二:
至孝武世,出师征伐,
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
建塞徼,起亭隧,
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
然后边境得以稍微安定。

译文二:
到了汉武帝时期,出动军队进行征伐,夺取并占领了这个地方,将它放在了北部。建立边防设施,建造瞭望台和烽火台,修建外城,设置守卫和哨所来防守它,这样边境才得以稍微安定一些。

诗句三:
幕北地乎,少草木,多大沙,
匈奴来寇,少所蔽隐。
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困难。

译文三:
北面的沙漠地区,草木稀少而沙子较多,匈奴来侵犯,难以隐蔽。从长城向南进入深处的山谷,来回都很困难。

诗句四:
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经过这里都流下眼泪。
如果撤除所有边防戍卫,显示对待夷狄的大利,不可行。
现在圣德广被,天降大任于匈奴,
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

注释四:
边长老们说匈奴丧失阴山之后,路过这里都没有不流泪的。如果取消边防戍卫部队,向夷狄显示大利,不可行。现在上天降大任于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西汉时期与匈奴的冲突和边疆的防御情况,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境安全的担忧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认识。诗中的“匈奴”被视为野蛮的部落,他们侵扰中国边境,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中还提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军事行动,以及边防戍卫的重要性。最后,诗人呼吁不要放弃边防戍卫,否则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