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奏,天子有诏:“勿议罢边塞事。”使车骑将军口谕单于曰:“单于上书愿罢北边吏士屯戍,子孙世世保塞。单于乡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敬谕单于之意,朕无疑焉。为单于怪其不罢,故使大司马车骑将军嘉晓单于。”单于谢曰:“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
初,左伊秩訾为呼韩邪画计归汉,竟以安定。其后或谗伊秩訾自伐其功,常鞅鞅,呼韩邪疑之。左伊秩訾惧诛,将其众千余人降汉,汉以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令佩其王印绶。及竟宁中,呼韩邪来朝,与伊穆訾相见,谢曰:“王为我计甚厚,令匈奴至今安宁,王之力也,德岂可忘!我失王意,使王去不复顾留,皆我过也。今欲白天子,请王归庭。”伊秩訾曰:“单于赖天命,自归于汉,得以安宁,单于神灵,天子之晁也,我安得力!既已降汉,又复归匈奴,是两心也。愿为单于侍使于汉,不敢听命。”单于固请不能得而归。
”`
诗句: 对奏,天子有诏:“勿议罢边塞事。”使车骑将军口谕单于曰:“单于上书愿罢北边吏士屯戍,子孙世世保塞。单于乡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敬谕单于之意,朕无疑焉。为单于怪其不罢,故使大司马车骑将军嘉晓单于。”
译文: 汉武帝回复道,“不要讨论是否要结束边境的防御事务。”于是派遣车骑将军亲自向匈奴单于解释,说道:“单于上疏请求放弃在北方边疆的驻军,你的子孙将世代守护边界。你向往礼仪之道,因此为我们国家考虑得非常周到,这是长远之计,我对此表示赞赏。我国四面八方都有边防要塞,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匈奴的侵扰,也是为了防止国内的奸邪之人外逃成为祸患,所以我们要明确法纪,以此来统一民众的意志。我已经向你传达了这个意思,我毫无疑虑。因为匈奴人怀疑我们没有停止防御的意图,所以我派遣大司马车骑将军去告诉你这一点。”
匈奴单于感激地说:“我愚笨,不懂得这样的深谋远虑,天子幸而派大臣来解释,这实在是恩赐!”
注释: 1. 对奏:指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军事策略或政治措施时的一种方式。 2. 诏:皇帝的命令。 3. 令:命令。 4. 使:派遣。 5. 谢:道歉、谢罪。 6. 常:常常。 7. 安;安定。 8. 赖:依靠。 9. 晁:同“嘲”,称赞的意思。 10. 降:归顺、投降。 11. 固请:坚决请求。 12. 归庭:回到汉朝朝廷。 13. 伊秩訾:是左伊秩訾的名字。 14. 竟宁:汉宣帝时期的年号。 15. 王:这里指的是汉朝皇帝。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武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一次外交交流。汉武帝在接到匈奴单于的请求后,并没有直接拒绝或答应,而是先让车骑将军向单于传达了他的意图和态度。这种处理方式既表明了汉朝的大国风范,又体现了汉武帝的智慧和谨慎。最后,通过车骑将军的翻译,匈奴单于对汉朝的态度表示了感谢和理解。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但内涵丰富,充分展示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