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善贾市,争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匈奴尝困月氏,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所以然者,以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及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尊汉矣。
桃槐国,王去长安万一千八十里。户七百,口五千,胜兵千人。
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户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胜兵四百八十人。东至都护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
《汉书·西域传》是研究两汉时期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由西汉史学家班固编撰而成。此传不仅详述了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与汉朝的关系等,还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融现象。下面将逐句释义并结合原文进行赏析:
-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
- 地理环境:西域位于中国西部边境,跨越葱岭、昆仑山等地。这里山川壮丽,气候多样,适合农耕和畜牧。
- 国家概况:包括乌孙国、大宛国、康居国、奄蔡国等,这些国家分布在从南到北的广阔区域内。
- 匈奴与西域的互动
- 匈奴的影响:匈奴人控制着部分西域地区,如日逐王领地和匈奴僮仆都尉所辖区域。
- 战争与和平:在汉朝兴起之前,西域多有战事,匈奴时常南下,但随后又有归附汉朝的情况发生。
- 汉朝对西域的控制
- 建立管理机构: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西域的管理与安全工作,有效遏制了匈奴的影响力。
- 贸易路线: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展贸易活动,丝绸、瓷器等物品从西域经河西走廊运往中亚乃至欧洲,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西域诸国的风俗习惯
- 生活方式:西域地区多为定居农耕社会,居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
- 文化融合:由于与中原王朝的频繁交往,西域的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化特色。
- 班固的编纂背景
- 历史资料的重要性:班固在撰写此书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史记》与张骞等人的记载。
- 时代需求:汉武帝时期开始经营西域,为了打击匈奴而加强西域的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
- 西域的政治结构
- 行政设置:西汉时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等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各西域国家。
- 国家间的关系:西域诸国虽各有君长,但因地处相近,彼此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汉书·西域传》不仅是一部记录西域地理和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当时西域与中国及周边国家关系的百科全书。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