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径道马行二日。田畜随水草,衣服类乌孙。

诗句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

译文

疏勒国,国王统治着疏勒城,距离汉朝都城长安有九千三百五十里之遥。

注释

  1. 疏勒国:位于今天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2. 王治疏勒城:指国王治理的地方,即首都或政治中心。
  3. 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表示距离长安的距离。

赏析

此诗描述的是一个古代的国家——疏勒国,其地理位置在汉朝和西域之间,与长安相隔甚远,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和距离感。通过描述国家的大小、人口和兵员数量,展现了该国的规模和军事力量。同时,诗中的“胜兵二千人”可能指的是该国家的常备军队数量。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反映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诗篇。

第二句

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

译文

尉头国,国王统治着尉头谷,距离汉朝都城长安有八千六百五十里之遥。

注释

  1. 尉头国:位于当时的中国西北地区,是另一处重要的边疆地区。
  2. 王治尉头谷:指国王治理的地方,即首都或政治中心。
  3. 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表示距离长安的距离。

赏析

这首诗再次出现,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通过比较两则记录,可以感受到当时汉朝对西域各国的统治和管理,同时也体现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种描述方式不仅提供了地理位置的信息,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