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
张骞始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宛人斩其王毋寡首,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语在《张骞传》。贰师既斩宛王,更立贵人素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后岁余,宛贵人以为“昧蔡谄,使我国遇屠”,相与共杀昧蔡,立毋寡弟蝉封为王,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使赂赐镇抚之。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
张骞始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
注释:宛,古国名,这里指的是西汉时的小国。七十余城,指宛国的都城及其周围有七十多个城市。多善马,意思是有很多好马。汗血,是指马的血液像汗水一样红,是形容马的颜色和品质。言其先天马子,是说这些马是天选的,是天生的好马。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和探险家。武帝,即汉武帝刘彻。遣使者,派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意思是带着大量的金钱和宝物。以请宛善马,用这些宝物请求宛王献出好的马匹。宛王,指当时的小国宛国的国王。以汉绝远,意思是因为汉朝距离遥远,所以无法派大部队直接进攻。大兵不能至,指无法派大部队到达。爱其宝马不肯与,因为汉朝的礼物很丰厚,所以宛王舍不得把好马送给汉朝。汉使妄言,汉使者胡乱说话,欺骗了宛王。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宛人斩其王毋寡首,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语在《张骞传》。
伍员既死,吴王阖闾闻之,乃使人求剑于楚。楚王见之而叹曰:“夫良剑,吾闻之已在上国矣。” 乃使干将、莫邪发虎丘(地名)之山,得宝剑三枚:一曰龙泉,二曰太阿,三曰湛卢(皆宝剑名)。吴王将试剑,太宰嚭(官职名)进曰:“王试观乎? 郢州(地名)之剑,易如牛毛;锬州(地名)之剑,难如麟角;阳州(地名)之剑,奇光昱昱;阳州之剑,重泽九鼎。” 吴王乃命干将、莫邪为公主作剑五枚。干将、莫邪为铁石,举之则轻浮云耳。遂为双剑,一雄一雌,雌剑锋锷,纯丽无双。吴王将试剑,太宰嚭进曰:“王试观乎? 郢州之剑,易如牛毛;锬州之剑,难如麟角;阳州之剑,奇光昱昱;阳州之剑,重泽九鼎。” 吴王遂命干将、莫邪为公主作剑五枚,干将、莫邪为铁石,举之则轻浮云耳。遂为双剑,一雄一雌,雌剑锋锷,纯丽无双。王问其故,对曰:“区区之吴地,亦何足以方之!”吴工闻言,失其所制。
注释: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王阖闾得知后,派人前往楚国寻找宝剑。楚王见之感叹:“好剑啊,我听说这把宝剑已经在贵国了。”于是派工匠去虎丘采集矿石,得到了三把珍贵的宝剑。
译文:在古代的传说中,伍员去世后,吴王阖闾得知此事,便派人到楚国寻求宝剑。楚王见到之后赞叹道:“好剑啊!我听说这把宝剑已经在贵国了。”于是派工匠去虎丘采集矿石,得到了三把珍贵的宝剑。
赏析:这首诗通过讲述历史上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友谊的重视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向往。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和平友好交往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