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留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从西道以击匈奴。汉许之。于是汉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车师王得近汉田官,与匈奴绝,亦安乐亲汉。后汉使侍郎殷广德责乌孙,求车师王乌贵,将诣阙,赐第与其妻子居。是岁,元康四年也。其后置戍己校尉屯田,居车师故地。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厄。车师后王姑句以道当为拄置,心不便也。地又颇与匈奴南将军地接,曾欲分明其界然后奏之,召姑句使证之,不肯,系之。姑句数以牛羊赇吏,求出不得。姑句家矛端生火,其妻股紫陬谓姑句曰:“矛端生火,此兵气也,利以用兵。前车师前王为都护司马所杀,今久系必死,不如降匈奴。”即驰突出高昌壁,入匈奴。
诗句: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留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
译文:车师王投奔乌孙,乌孙不放他走,派使者来上书,希望留下车师王,以便在国家紧急时,可以由西道攻打匈奴。汉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汉朝召见了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的人,立为王,并把他的国人全部迁徙到渠犁,最终将车师故地交给了匈奴。车师王得以靠近汉田官,与匈奴断绝关系,也安心亲近汉国。后来汉朝派侍郎殷广德去责问乌孙,要回车师王乌贵,准备前往长安,并赐给他住宅和妻子。这一年是元康四年。其后设置了戍己校尉屯田于车师故地。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西汉时期的政治动荡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变化。诗中的车师国原本是西域的一个重要国家,但因为内部矛盾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不得不投向乌孙。乌孙国王对车师国的忠诚表示了赞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国家的困境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通过车师王的视角展示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边疆民族的生存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