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胡来王唐兜,国比大种赤水羌,数相冠,不胜,告急都护。都护但钦不以时救助,唐兜困急,怨钦,东守玉门关。玉门关不内,即将妻子人民千余人亡降匈奴。匈奴受之,而遣使上书言状。是时,新都侯王莽秉政,遣中郎将王昌等使匈奴,告单于西域内属,不当得受。单于谢属。执二王以付使者。莽使中郎王萌待西域恶都奴界上逢受。单于遣使送,因请其罪。使者以闻,莽不听,诏下会西域诸国王,陈军斩姑句、唐兜以示之。

至莽篡位,建国二年,以广新公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闻之,与其右将股鞮、左将尸泥支谋曰:“闻甄公为西域太伯,当出,故事给使者牛、羊、谷、刍茭,导译,前五威将过,所给使尚未能备。今太伯复出,国益贫,恐不能称。”欲亡入匈奴。戊己校尉刀护闻之,召置离验问,辞服,乃械致都护但钦在所埒娄城。置离人民知其不还,皆哭而送之。至,钦则斩置离。置离兄辅国侯狐兰支将置离众二千余人,驱畜产,举国亡降匈奴。

《汉书》中的西域与乌孙

在《汉书·传·西域传下》中,关于乌孙国的描写充满了历史的细节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乌孙国,一个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乌孙国的位置被描述为“去长安八千九百里”,这显示了其地理位置的遥远,也反映了当时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困难。然而,这一距离并未阻挡汉朝对西域的关注,相反,汉朝视其在西域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各国的控制和影响,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权威。

乌孙的面积虽然仅有六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却达到数十万,是一个典型的大国。据记载,乌孙国有户十二万,总人口超过百万,显示出其相对繁荣的人口规模。此外,乌孙的经济实力也相当雄厚,有牲畜百余万头和丰富的物产。这种强大的经济基础不仅支撑了乌孙自身的发展,还使其能够支持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在文化方面,乌孙与大月氏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居住在敦煌之间。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中,提到了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处的历史背景,说明乌孙与大月氏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联系,这也为后来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乌孙国在历史上曾一度分裂和内乱,但在汉宣帝时期,乌孙再次实现了统一。这表明即使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汉朝的外交策略和内部治理仍然有效,帮助国家重新稳定并恢复其昔日的辉煌。

《汉书·传·西域传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乌孙国的地理、人口和经济情况,更深入地揭示了乌孙与汉朝及其他西域国家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互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与中亚以及更远地区的历史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