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元翼翼,高明柔克,宾礼故老,优繇亮直。外割禁囿,内损御服,离宫不卫,山陵不邑。阉尹之疵,秽我明德。述《元纪》第九。
孝成煌煌,临朝有光,威仪之盛,如圭如璋。壶闱恣赵,朝政在王,炎炎燎火,亦允不阳。述《成纪》第十。
孝哀彬彬,克揽威神,雕落洪支,底剭鼎臣。婉娈董公,惟亮天功,《大过》之困,实桡实凶。述《哀纪》第十一。
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丧我四海。述《平纪》第十二。
汉初受命,诸侯并政,制自项氏,十有八姓。述《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太祖元勋,启立辅臣,支庶藩屏,侯王并尊。述《诸侯王表》第二。
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叶硕茂。述《王子侯表》第三。
受命之初,赞功剖符,奕世弘业,爵土乃昭。述《高惠高后孝文功臣侯表》第四。
诗句翻译
1 孝元翼翼,高明柔克,宾礼故老,优繇亮直。外割禁囿,内损御服,离宫不卫,山陵不邑。阉尹之疵,秽我明德。
- “孝元翼翼”:形容孝元帝的威严和睿智;”高明柔克”:表明他的智慧与能力,能够以柔和的方式处理事务;”宾礼故老”:尊敬并礼待旧臣;”优繇亮直”:称赞孝元帝公正无私,直言无讳。
- “外割禁囿”:指对外扩张领土;”内损御服”:指的是减少皇室自身的享受;”离宫不卫”:皇宫不再有守卫;”山陵不邑”:皇帝的陵墓不再有守陵人。
- “阉尹之疵”:宦官的祸害;”秽我明德”:损害了皇帝的美德。
- 述《元纪》第九。
- 这一句是关于孝元帝的总结。
- 孝成煌煌,临朝有光,威仪之盛,如圭如璋。壶闱恣赵,朝政在王,炎炎燎火,亦允不阳。
- “孝成煌煌”:形容孝成帝的光辉;”临朝有光”:指他临朝治理国家时表现出的光芒;”威仪之盛”:表示他威严而庄重的形象;”如圭如璋”:比喻他像美玉一样完美无缺;”壶闱恣赵”:描述太后放纵于后宫之事;”朝政在王”:说明朝政由他主导;”炎炎燎火”:形容他的权威如同燃烧的火焰,不可阻挡;”亦允不阳”:意味着这样的形象并不显得过于张扬或过分。
- 孝哀彬彬,克揽威神,雕落洪支,底剘鼎臣。婉娈董公,惟亮天功,《大过》之困,实桡实凶。
- “孝哀彬彬”:形容孝哀帝文雅有礼的气质;”克揽威神”:表明他能掌控自己的威严和神秘力量;”雕落洪支”:形容他像雕刻一样去除了许多多余的部分;”底剘鼎臣”:指他对朝中的权臣进行了整顿;”婉娈董公”:指太后对董太后的喜爱;”惟亮天功”:表示他清楚明白地认识到自己的功劳;”《大过》之困”:可能指的是他在位期间的某些困难;”实桡实凶”:意味着这些困难带来了实际的不利后果。
- 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丧我四海。
- “孝平不造”:指汉平帝即位后未能有所作为;”新都作宰”:可能是说他在新的都城中担任重要职务,但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不周不伊”:意味着他的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丧我四海”:表示他的统治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和衰败。
- 汉初受命,诸侯并政,制自项氏,十有八姓。
- “汉初受命”:指西汉王朝的建立之初;”诸侯并政”:描述了当时诸侯割据的局面;”制自项氏”:指这种局面是由项氏家族所控制;”十有八姓”:表示当时的十八个姓氏都在争夺权力。
- 太祖元勋,启立辅臣,支庶藩屏,侯王并尊。
- “太祖元勋”:指开国功臣之一的太祖;”启立辅臣”:指他扶持了一批忠诚的大臣为辅臣;”支庶藩屏”:形容这些大臣如同屏障一般保护着他;”侯王并尊”:意味着诸侯王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 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叶硕茂。
- “侯王之祉”:指诸侯王的福气;”祚及宗子”:表示这种福气也能传给他们的后代子孙;”公族蕃滋”:意味着公族成员日益增多繁荣;”支叶硕茂”:形容这些公族成员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 受命之初,赞功剖符,奕世弘业,爵土乃昭。
- “受命之初”:指新朝开始之时;”赞功剖符”:形容他们为新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奕世弘业”:表示这些功绩世代相传;”爵土乃昭”:意味着他们所获得的爵位和土地非常显赫。
赏析
这首诗是对西汉几位皇帝的生平和统治成就进行评价的文章。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诗人展现了每位皇帝的特点以及他们在位期间的成就与不足。整体上,诗歌通过对不同皇帝的描述,反映了汉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对于帝王治理的期望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