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性命者,与形俱出其宗,形备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规矩不能方圆,钩绳不能曲直。天地之永,登丘不可为修,居卑不可为短。是故得道者,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是故不待势而尊,不待财而富,不待力而强,平虚下流,与化翱翔。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贪势名。是故不以康为乐,不以慊为悲,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乾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淮南子·原道训》中的句子如下:

夫性命者,与形俱出其宗,形备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    

注释:

  1. 生命和本性: “性命”指的是生命的本源及其特性。
  2. 与形俱出其宗: 指出生命和本性是随着形体一起出现的。
  3. 形备而性命成: 当形体完备时,生命和它的本性也就形成了。
  4. 性命成而好憎生矣: 生命和本性成型后,人们就会产生喜好与厌恶的情感。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生命和本性与肉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它表明生命和本性是在形体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形体完整,生命和本性就显现出来,而人们也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情感。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是整段原文:

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规矩不能方圆,钩绳不能曲直。天地之永,登丘不可为修,居卑不可为短。    

注释:

  1. 有一定之论: 指某种固定的信念或理论。
  2. 不易于行: 指某些行动或习惯不容易改变。
  3. 规矩不能方圆: 用来形容规则或约束无法达到完全的完美。
  4. 钩绳不能曲直: 比喻方法或手段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5. 天地之永: 意指自然界的巨大与永恒不变。
  6. 登丘不可为修: 指在高处修建或发展是困难的。
  7. 居卑不可为短: 意在说处于低处发展是不可取的。

赏析:
这段继续阐述了古代中国哲学关于人性与社会角色的观点。文中通过对比“一定之论”、 “不易之行”,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有一定的固定准则,并且要持之以恒。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过度追求地位、财富等非自然行为的批判,强调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一句是整段的核心思想:

是故得道者,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    

注释:

  1. 得道者: 指那些掌握了道德或真理的人。
  2. 穷而不慑: 即使处境艰难也不感到恐惧。
  3. 达而不荣: 即使达到巅峰也不会骄傲自满。
  4. 处高而不机: 即使地位高也不受诱惑影响。
  5. 持盈而不倾: 保持满盈状态也不致于倾覆。
  6. 新而不朗: 新的开始不显得浅薄。
  7. 久而不渝: 长时间保持也不改变初衷。
  8. 入火不焦,入水不濡: 即便进入火中也不被烧焦,即使是水也不会被淹没。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得道之人的特质——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做到心如止水,不受外界干扰。这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强求、不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运行。同时,也表达了对持久不变的追求,以及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的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