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燠有余于身也;冬日之不用た者,非简之也, 清有余于适也。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趋行求者也。圣人有所于 达,达则嗜欲之心外矣。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 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乎?是何则?其道外也。夫以末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 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趋舍何足以滑心!若夫神无 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 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 此真人之道也。若然者,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 夭遏。夫化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神经于骊山、太行而不能难,入于四海九 江而不能濡,处小隘而不塞,横扃天地之间而不窕。不通此者,虽目数千羊之群, 耳分八风之调,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 环,泽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 德也。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 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祸福弗能挠滑,非誉弗 能尘垢,故能致其极。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 况无道乎!且人之情,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扌费疾?7、辟寒暑, 所以与物接也。蜂虿螫指而神不能忄詹,蚊虻噬肤而知不能平。夫忧患之来撄人 心也,非直蜂虿之螫毒,而蚊虻之惨怛也,而欲静漠虚无,奈之何哉?

”`
淮南子· 俶真训:探究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之道

《淮南子· 俶真训》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兵书,全书共由24个部分构成。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此篇的哲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理念。在探讨自然现象时,作者通过“有始”、“未始有有始”和“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三个层面,揭示了自然界从混沌初开到逐渐有序的过程。这不仅是科学上的观察,更是哲学上的深刻洞察,强调了万物生长的必然性和自然规律。

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有有者”,即存在有形之物的状态。在这里,作者指出万物尚未形成具体的形态,如“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暗示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尚未达到定型的阶段。这种描述体现了道家的自然观念,即万物皆由气所组成,气是无形而流动的,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能凝聚成形。

“未始有有无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的理解。这里的“无”并非指完全的虚无,而是强调了一种相对的空虚状态,为后续的创造和发展留下了空间。这种观点启示我们,即使是最基础的存在,也是在不断的变动中逐渐形成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描绘了宇宙间最初的混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天地还未形成具体的边界,一切都是浑然一体的。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宇宙起源的神秘性,也提示我们,每一个新的开始都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淮南子· 俶真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层层递进的描述,展示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阐述,更是一种对生命、宇宙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度探索。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哲学思想,使之成为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指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