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 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 鸣,丘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天子衣赤衣,乘赤骝,服赤玉,建赤旗,食菽与 鸡,服八风水,爨柘燧火。南宫御女赤色,衣赤采,吹竽笙。其兵戟,其畜鸡, 朝于明堂左个,以出夏令。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南郊。 还,乃赏赐,封诸侯,修礼乐,飨左右。命太尉,赞杰俊,选贤良,举孝悌,行 爵出禄,佐天长养,继修增高,无有隳坏。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 原,劝农事,驱兽畜,勿令害谷,天子以彘尝麦,先荐寝庙。聚畜百药,靡草死, 麦秋至,决小罪,断薄刑。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邻入保。行 冬令,则草木早枯,后乃大水,败坏城郭。行春令,则螽蝗为败,暴风来格,秀 草不实。
诗句:
-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译文:
孟夏时节,天蝎座的星宿位于子午线,黄昏时分,翼宿出现,清晨时分,婺女星开始出现在东方天空。这个时期,太阳运行至黄经30°,是夏季的开始。此时正值丙火、丁金季节,万物旺盛生长。此时昆虫为羽类,音乐以徵调为主,古代音乐十二律中仲吕居于第七位。五行属金,具有苦涩的味道,气味发焦。祭祀的对象包括灶神和先祖肺脏。
注释:
- 孟夏:指的是农历四月中旬。
- 招摇:星座名,属于紫微垣。
- 巳时:古代计时单位,大约相当于现代的15:30到17:30。
- 昏翼中:黄昏时分,翼宿出现。
- 旦婺女中:黎明时分,婺女星开始出现在东方天空。
- 南方:中国古代地理方位概念,大致对应现今的地图上从东到西的第三或第四方位。
- 丙丁: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丙为阳火,丁为阴土。
- 盛德在火:强调了夏季时节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特点。
- 羽虫:指与鸟类有关的生物,如燕子等。
- 徵音:古代音乐术语,指徵律,即五声音阶中的“微”声。
- 仲吕第七: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第七个音阶。
- 五味:酸、苦、甘、辛、辣五种基本味道。
- 太簇: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太簇音。
- 八风:古代对不同方位风的解释,这里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 先肺脏:指的是祭祀对象之一,即肺脏。
诗歌原文及译文对照:
”`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
其位东方,其德在木,其虫鳞,其音徵,律中太蔟。
其数八,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而制耒耜。
蝼蝈鸣,丘蚓出,王瓜生。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
朱鹭飞,雄雉鸣,游鶤鸡冠。天子御赤色车,驾赤骝马,执朱弓矢。
兵矛戟,畜羊羔。朝于明堂,出夏令。立秋后,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大夫以迎岁于南郊。
赏诸侯,封功臣,修礼乐,飨左右。命有司敬修典章,以待四方之来朝。
天子自戴黄冕,服黄衣,建黄旗,乘黄骝。百官皆黄衣,服黄玉,带黄绅。
朝于太庙,以合诸侯。行幸于地方,劝农桑,畜兽畜鸟,禁害谷果大水灾。
天子以彘尝麦,先荐寝庙。聚蓄百药,靡死草死木,弃毁伤败之物,以报天地之仇。
命司空议修堤防。无兴土功,伐大树。行冬令,则草木不荣华。
四邻入保,盗贼并起。民人不安于田里,多流亡。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邻入保。民乃大疫。
民病者半,往使绝道,断其喉咽。孟夏行冬令,则草木蚤死,国乃大饥。
百姓卖子而食,虎狼食人民。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暴风来格,禾稼毁灭。
五谷不成。民争赋敛,盗贼滋起。孟夏行夏令,则疾疫相攻。
四邻入保。民乃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