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之月,招摇指酉,昏牵牛中,旦觜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其虫毛, 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候雁 来,玄鸟归,群鸟翔。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食麻与犬,服八 风水,爨柘燧火,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其兵戈,其畜犬。朝于总章 太庙。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挠。决狱不当,反受其殃。是月也, 养长老,授几杖,行稃鬻饮食。乃命宰祝,行牺牲,案刍豢,视肥癯全粹,察物 色,课比类,量小大,视少长,莫不中度。天子乃傩,以御秋气,以犬尝麻,先 荐寝庙。是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 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是月也,雷乃始收,蛰虫倍户, 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称,理关 市,来商旅,入货财,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方皆至,财物不匮,上无乏用, 百事乃遂。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乃 旱,蛰虫不藏,五谷皆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八月 官尉,其树柘。
下面是对《淮南子·时则训》逐句的翻译,包括译文和必要的注释:
第一句:“仲秋之月,招摇指酉,昏牵牛中,旦觜参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译文:仲秋之月,天文学上的招摇星指向酉位,黄昏时分牵牛星出现在天空中,早晨时觜宿参宿出现。这个时间位于秋季,庚年和辛年的交替,昆虫是毛类,音调是商音,音律与南吕相应,天数为九,味道是辛,气味是腥,祭祀的门神,用来祭祀祖先的肝脏。
第二句:“凉风至,候雁来,玄鸟归,群鸟翔。”
译文:凉爽的风开始吹起,大雁开始迁徙,燕子也返回故乡,各种鸟类开始飞翔。
第三句:“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食麻与犬,服八风水,爨柘燧火,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其兵戈,其畜犬。”
译文:天子穿着白色的衣物,乘坐黑色的猎车,佩戴白色的玉佩,竖起白色的旗帜,食用麻类食物和狗肉,穿用八种风水材料制成的衣服,使用柘木制作的柴火,在西边的宫殿里侍奉美女,穿着白色的衣服,敲击白色的钟。兵器是戈,饲养的是狗。
第四句:“朝于总章太庙。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挠。决狱不当,反受其殃。”
译文:天子在总章太庙举行仪式。命令有关官员,重申严格的刑法,对于判决死刑必须准确恰当,不能有任何冤屈。如果判决不恰当,反而会遭受惩罚。
接下来将解释诗句的含义:
第五句:“养长老,授几杖,行稃鬻饮食。乃命宰祝,行牺牲,案刍豢,视肥癯全粹,察物色,课比类,量小大,视少长,莫不中度。”
译文:天子下令照顾老人们的生活,分发一些拄着拐杖的老人用的拐杖、饭食等生活用品。并命令负责祭祀的人员进行祭品和祭祀活动。查看食物是否肥瘦适中、是否完整纯净以及观察物品的颜色等等。根据不同的大小和年龄进行分类和比较。
第六句:“天子傩以疾苦气,以犬尝茅,以索室入于井旁。以赤缇系一房。”
译文:天子用驱除疾病的方式让人民感受到痛苦和压力。用狗尝试茅草的质地,用绳索进入房屋内。用红色绸带系在一间屋子里。
最后总结如下:
第七句:“雷始收,蛰户倍,杀气盛。阳气潜,水不复下。”
译文:雷声停止响起,蛰伏的动物数量加倍。杀气盛行。阳气潜伏地下,雨水不再降落。
第八句:“东方作耕,西方作耕,穿坎窦,修泾渠。”
译文:东方开始耕种,西方开始耕种。开挖沟渠以便耕作。修缮水渠以便种植水稻。
《淮南子·时则训》通过描述仲秋节气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农业社会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也体现了古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