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 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 然未见其贵者也。若夫钳且、大丙之御,除辔衔,去鞭弃策,车莫动而自举,马 莫使而自走也,日行月动,星耀而玄运,电奔而鬼腾,进退屈伸,不见朕垠,故 不招指,不咄叱,过归雁于碣石,轶军鸡于姑余,骋若飞,骛若绝,纵矢蹑风, 追归忽,朝发桑,日入落棠,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也。非虑思之察,手爪 之巧也,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马,此以弗御御之者也。
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 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 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 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 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于是日 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塾搏,凤皇 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然犹未及ж戏氏之道也。
《淮南子·览冥训》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哲学著作,通过对古代故事的寓言形式,探讨了天人感应、物类相感等哲学思想。下面逐句对译文进行解析:
原文:“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
译文:从前王良、造父驾驭马车的情形,他们上车后握住缰绳,使马儿变得整齐并收敛其步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协调一致。他们的马匹在行走时显得轻松而有力,他们能够轻松地驾驭着马车前进,奔驰如风一般迅速,左右两边像是鞭子一样驱使自如,整个动作如同一个圆形的回环。
注释:这里通过“王良”、“造父”这两个人物来象征技艺高超的驾车者,展示了他们驾驭马车的技巧。同时,“马为整齐而敛谐”表明他们能够使马匹行动有序且和谐,体现了他们对马匹的精心管理和训练。
赏析:这段描述展现了古代驾驭者的娴熟技巧和对马匹的细致观察与管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原文:“然未见其贵者也。”
译文: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尊贵的地位。
注释:这里强调了技艺本身的价值,而不在于其带来的社会地位。
赏析:这表明技艺的高超不应成为评价一个人价值的标准,真正的价值在于技艺背后的智慧和品德。原文:“若夫钳且、大丙之御,除辔衔,去鞭弃策,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也,日行月动,星耀而玄运,电奔而鬼腾,进退屈伸,不见朕垠,故不招指,不咄叱,过归雁于碣石,轶军鸡于姑余,骋若飞,骛若绝,纵矢蹑风,追归忽,朝发桑,日入落棠,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也。”
译文:至于钳且、大丙这样的御手,他们除去缰绳和衔钩,去除鞭子和策杖,车子不需要自己移动就能自行行驶,马匹也用不着别人驱使就能自由走动。他们每日行驶、每月活动,星光闪烁而像玄鸟飞翔,电光疾驰似鬼魅翻腾,进退之间似乎没有极限,因此无需发出指令,也无需呵斥。他们能够让归雁越过碣石,让军队中的雄鸡跳过姑余山,他们奔跑起来仿佛飞起,速度极快,箭矢跟随风力跳跃前行,追逐着猎物的影子。一天早晨从桑田出发,太阳下山时已到达棠梨林中。这些御手们并不需要刻意使用自己的技能或智慧,却能够完美地完成御驾之功。
注释:这段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理想御手的形象,他们不仅能够驾驭马匹,还能让马匹自行行驶,显示出极高的技艺。此外,他们还能够在没有直接命令的情况下让马匹和箭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这体现了他们在驾驭过程中的默契和能力。
赏析:这一段描绘了古代驭手们的高超技艺和他们与马匹之间的默契关系。通过这种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技艺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原文:“非虑思之察,手爪之巧也,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马”。
译文:这并不是因为思考和观察的精细,而是由于欲望在胸中表现出来,而精神则超越了六匹良马。
注释:这里提到了“虑思之察”和“手爪之巧”,暗示了这些御手不仅仅是凭借外在的技能,更有着内在的精神力量。而“嗜欲形于胸中”则指出了他们内心的贪欲对他们技艺的影响。
赏析: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御手技艺背后的内在因素,即他们的精神力量和对欲望的控制。这种内在力量是他们技艺得以发挥的源泉。原文:“此以弗御御之者也。”
译文:这就是说,不用人为控制,御手们也能驾驭自如。
注释:这是对之前描述的理想御手形象的一种总结和解释。它意味着这些御手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能力,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和使用这种能力。
赏析:这一段是对前面所有描述的总结,强调了御手技艺的自然性和神秘性。这种技艺不是通过刻意学习和训练获得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淮南子·览冥训》通过对古代御手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这些御手不仅仅是技艺高超的人,更是具有深刻洞察力和精神力量的人物。通过学习他们的技艺和精神,人们可以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追求内心平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