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艹文>漠闵,Е鸿洞,莫知其 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 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 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 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 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譬 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失,三月 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 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 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 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 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 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中有乌, 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行, 州国受殃。夫天地之道,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 熏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藏者, 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 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乖,则孛攵志 胜而行不僻矣;孛攵志胜而行之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 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 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 形骸之内而不见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 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 藏摇动而不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 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使耳目精明 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 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直祸福之间哉?故 曰: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是故五色乱目,使目 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 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 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
翻译为现代汉语为:“古时候没有天地之时,只有无形的、幽深渺茫的存在,恍恍惚惚地弥漫着,浩渺无边,无法知道其具体所在。有两个神灵混生在一起,经天运行、地固定住,高深莫测到不知究竟到了何处,广阔无边到不知究竟止息在何处,于是便分开为阴阳两极,分离为八方极点,刚柔相成,万物才显现出来,烦闷之气化作虫类,精气凝聚为人。因此精神是上天所赋予的;而骨骼则是大地所赋予的。精神进入其门,而骨骼却反而回到了它的根,我还有什么存在呢?所以圣人遵循自然规律,不拘泥于世俗常规,不被外界所诱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其纲领,四季更替为其法则。 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去它就会死亡,顺应它就会产生生机。那冥静幽暗的地方,是神明居住之处;虚无之处,是道所居处。因此有些人寻求外界的东西,会丢失内在的;有些人固守内在的,也会丧失外在的东西。这就如同树的根本与树枝末梢一样,从根本引伸出来的枝叶,没有不随顺的。
精神是上天所赋予的;而形体则是大地所赋予的。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失,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得以形成,五脏便开始成形。这是说肺主管眼睛,肾主管鼻,胆主管口,肝主管耳,外部为主,内部为里,开闭张歙,各有其经纪。头圆如天,足方如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也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也有心喜怒,故胆如同云彩,肺如同气息,肝如同风,肾如同雨,脾如同雷,以此与天地相对应,而心为其主宰。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中有乌,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去它们的运行轨迹,出现薄蚀无光的现象;风雨非其时序,则毁灭折损生灾害;五星失去它们的运行轨迹,州国承受祸殃。
天地之道至大而尚且节制光芒,爱惜自己的光明,人的五官怎能长久熏染劳碌而不停止呢?精神怎么能持久驰骋而不衰竭呢?因此血气是人的精华,而五藏是人的精神。血气如果能专于五藏而不外泄,那么胸腹充实而嗜欲减少;胸腹充实而嗜欲减少,那么耳目清明、听力和视力就通达了。耳目清明、听视通达谓之明;五藏能归属于心脏而且乖违就不会偏激;好胜之心胜行而不会偏邪,那么精神旺盛而气不散乱。精神旺盛而气不散乱谓之理,理则均平,均平则通达,通达则神明,神明则以视觉无所不见,听觉无所不闻,无所不能完成。 是故忧患不能进入其中而不能遇见,或者守卫于形骸之内而不显露出来。所以所求之物远于四海之外还不能遇到,或者固守于形骸之内而看不见。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孔窍是精神的门户,而气志是五藏的信使候察。耳目沉迷于声色之乐,那么五藏动摇不定而不能平静;五藏动摇而不定而不能平静,那么血气沸腾而不休矣;血气沸腾而不休而不能制止;精神驰骋于外而又不守着;精神驰骋于外又不守着那么祸福的到来虽像山丘一般巨大,也无法识别。如果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引诱嗜好,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去嗜欲,五藏安定安宁充盈而不泄漏,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泄,那么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尚且不够为奇,岂不是祸福之间吗?所以说:其出弥远的,其知弥少。用来说那些精神不可以让它外淫啊。是故五色扰乱了眼睛使其不明;五声扰动了耳朵使其不聪;五味扰乱了口使它爽伤;趣舍滑利了心思使其飞扬。这四种都是天下人们养护性灵的方式,然而也都是人们的累赘。故曰:嗜欲者能使人气越;而喜欢憎恶者能使人心劳;如果不迅速去掉,则志气日益消耗。
综上所述:
- 原文概述:淮南子·精神训描述了一种宇宙生成前的原始状态,强调了精神和物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文中通过描绘无形的宇宙之初以及随后出现的二神形象,展示了天地形成的初始阶段。随后指出了阴阳的形成与八极的划分,强调了自然界中阴阳调和的重要性。
- 核心思想:文中讨论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为精神(或称为“精气”)是由天赋予的,而骨骸则是地赋予的。这一理论反映了古代哲学对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的理解。
- 象征意义:文中将“天地”比喻为两个神灵的形象,象征着宇宙的根本和基础。这种象征不仅表达了宇宙的神秘性和不可捉摸性,还暗示了宇宙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和动态平衡。
- 自然法则:通过描述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和季节更替,淮南子探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这些讨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自然法则遵循的重视。
- 道德教育:文中提到“夫精神之不畜则渣然空生”,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和保持精神的纯净和稳定,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
- 社会影响:文章的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还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 启示与反思:淮南子·精神训提供了关于人类与宇宙关系的深刻见解。它提醒我们关注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通过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来实现与自然的平衡。
以下是对《淮南子·精神训》的相关赏析:
一、原文概述与翻译
- 原文描述了天地未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提到了二神混生的情景。
- 阐述了阴阳、八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 讨论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内外修炼达到精神的充实和身体的健康。
二、核心思想解析
-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文中强调了精神(精)是由天赋予的,而身体是由地赋予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对于生命起源和构成的基本理解。
- 阴阳理论的应用: 通过对阴阳和八极的描述,揭示了宇宙间的相互依存和动态平衡。
三、文化与历史背景
- 哲学与宇宙观: 文中的宇宙观深受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强调了自然法则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社会影响: 该篇章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个人感悟
- 人与自然的联系: 阅读此文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这种和谐。
- 精神生活的价值: 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内在修养。
《淮南子·精神训》不仅是一篇充满哲学深度的经典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生命观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篇文献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人生、宇宙和道德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