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 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 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不 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亦物也,物亦物也, 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虽然,其生我也,将以何益?其杀我也,将以何损? 夫造化者既以我为坯矣,将无所违之矣。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 知夫绞经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 之哉?其生我也不强求已,杀我也不强求止。欲生而不事,憎死而不辞,贱之而 弗憎,贵之而弗喜,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 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 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 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于地也无以异,其已成器而破 碎漫澜而复归其故也,与其为盆盎亦无以异矣。夫临江之乡,居人汲水以浸其园, 江水弗憎也;苦ㄜ之家,决ㄜ而注之江,ㄜ水弗乐也。是故其在江也,无以异其 浸园也;其在ㄜ也,亦无以异其在江也。是故圣人因时以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 夫悲乐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憎者,心之暴也。故曰:其 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则与阴俱闭,动则与阳俱开。精神澹然无极,不 与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 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 之,宝之至也。夫精神之可宝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是故圣人以无应有,必究 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是故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 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魂魄处其宅, 而精神守其根,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所谓真人者也,性合于道也。故有而 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 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浩浩荡荡 乎,机械之巧弗载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虽天地覆育,亦不与之扌 抱矣。审乎无瑕,而不与物糅;见事之乱,而能守其宗。若然者,正肝胆,遗耳 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 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损其形骸,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 不治而辩,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放,以道为纟川, 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廓惝而虚,清靖而无思虑。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毁山而不能惊也,大风晦日而不能 伤也。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石砾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视毛嫱、西施,犹 <其页>丑也。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而游于忽区之?9。 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浑之朴,而立至清之中。是故其寝不梦,其智不 萌,其魄不抑,其魂不腾。反覆终始,不知其端绪,甘暝太宵之宅,而觉视于昭 昭之宇,休息于无委曲之隅,而游敖于无形埒之野。居而无容,处而无所,其动 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沦于不测,入于 无间,以不同形相嬗也,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是 故真人之所游。若吹呼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爰ㄟ,鸱视虎顾,是 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荡而不失其充,日夜无伤而与物为春,则是合而 生时于心也。
诗句“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出自《淮南子 · 精神训》的开篇。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翻译与赏析:
原文: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之能以食为劳;
夫唯无以食为养与生畜者,是又举之以其性也。译文:
只有不以生存为目的的人,才是贤良的人;
只有不以食物为养和生命畜养的人,又是完全依据本性来对待生活。注释:
- “无以生为”,意为不把生存作为目的。
- “贤之能以食为劳”,指不把满足口腹之欲当作快乐。
- “无以食为养”,意味着不以物质享受作为生活的根本。
- “举之以其性”,指根据本性来行事。
赏析:
这段文字强调了不为物欲所役、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比不将生存当作目的与以食物为乐的态度,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物质享受的人生观。在物质欲望的追求之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内在价值的实现。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道家追求心灵自由、返璞归真的理念。赏析:
诗人在此段提出一个哲学命题,即人们如果不能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面对生死,就会因为过度追求名利而导致生命的过早终结。这不仅仅是对个体生活的警示,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赏析: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之能以食为劳;夫唯无以食为养与生畜者,是又举之以其性也。”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贤人和普通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进一步强调了顺应自然、不贪不执的生活态度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这种生活态度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长寿。赏析:
“夫唯无以生为劳,故能体道抱德以处闲岩,而无累乎世;夫唯无以食为养与生畜,故能游心于虚玄,而不害诸生。” 这里,诗人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不为世俗之事所累,能够从容应对世间的种种诱惑与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这种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
《淮南子 · 精神训》不仅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先贤的智慧,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现代社会挑战时所需的启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