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 无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祸福利害, 千变万纟,孰足以患心!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忽然入冥。凤凰不能与之俪,而况斥乎!势位爵禄,何足以概志也!晏子与崔 杼盟,临死地而不易其义。殖、华将战而死,莒君厚赂而止之,不改其行。故晏 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华可止以义,而不可县以利。君子义死,而不 可以富贵留也;义为,而不可以死亡恐也。彼则直为义耳,而尚犹不拘于物,又 况无为者矣!

尧不以有天下为贵,故授舜。公子札不以有国为尊,故让位。子罕不以玉为 富,故不受宝。务光不以生害义,故自投于渊。由此观之,至贵不待爵,至富不 待财。天下至大矣,而以与佗人;身至亲矣,而弃之渊;外此,其余无足利矣。 此之谓无累之人,无累之人,不以天下为贵矣!上观至人之论,深原道德之意, 以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羞也。故通许由之意,《金滕》、《豹韬》废矣;延陵季 子不受吴国,而讼间田者惭矣;子罕不利宝玉,而争券契者愧矣;务光不污于世, 而贪利偷生者闷矣。故不观大义者,不知生之不足贪也;不闻大言者,不知天下 之不足利也。

“淮南子·精神训”的诗句为:“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至人的超然境界,他能够依靠不倒的支撑柱行走,无需依赖任何道路,从无尽的库房中汲取知识,永不枯竭,永不死亡,象征着他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和生命的永恒。

接下来对译文、注释进行详细展开:

译文及注释

  1. 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这描述了至人能够依靠某种超越物质的存在。这里的“柱”可以理解为道德、信念或者精神的支持,而“不拔”则表示这种支持是不可动摇的。

  2. 行不关之途:这进一步强调了至人在行为上的自由和独立。他们不受常规束缚,能随心所欲地行动。

  3. 禀不竭之府:这里的“府”可以解释为藏有无限智慧和知识的宝库,“不竭”意味着这些知识是取之不尽的。

  4. 学不死之师:至人通过学习获得永恒的生命,这里“死之师”可能指的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知识或技能,即所谓的不死之师。

  5. 无往而不遂:这表达了至人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没有困难或阻碍。

  6. 无至而不通:意味着至人对于事物的理解是全面的,没有任何限制。

  7. 生不足以挂志:即使活着,也不能以此为目标。这表明至人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8. 死不足以幽神:即使死了,也无法束缚其精神。

  9. 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描述了至人面对生活的起伏时的态度,他们顺应自然,不被外界所动。

  10. 祸福利害,千变万纟:形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困难,但这些都不足以困扰至人。

  11. 孰足以患心!:意思是至人不会被这些小事所困扰,因为他们的心志已经超越了这些。

  12. 若此人者:指那些真正达到至人境界的人。

  13. 抱素守精:保持朴素和纯真的精神状态。

  14. 蝉蜕蛇解:比喻摆脱尘世的束缚,如同蝉脱壳、蛇解身一般。

  15. 游于太清:在太清(高远的境界)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16. 轻举独往:轻松自如地独自前行。

  17. 忽然入冥:突然进入另一个世界。

  18. 凤凰不能与之俪:凤凰这样的神鸟都比不上他。

  19. 斥乎!:斥鷃在这里指的是小虫,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20. 势位爵禄,何足以概志也!:权势、地位和荣誉并不能概括一个人的意志。

  21. 晏子与崔杼盟:晏子与崔杼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坚守义理,不背叛。

  22. 殖、华将战而死:两位将领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23. 莒君厚赂而止之:莒国的国君用丰厚的财物来劝阻他们继续战斗。

  24. 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虽然可以用仁爱来强迫晏子,但不能用武力胁迫。

  25. 殖、华可止以义:用道义来制止他们的行为。

  26. 君子义死,而不可以富贵留也:君子为了正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不能因富贵而留下。

  27. 此之谓无累之人:这样的人不会被世间的名利拖累。

赏析

《淮南子·精神训》是古代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道家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诗中的“至人”、“精神”等概念,体现了道家追求超越世俗、达到精神自由的崇高理想。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通过描述至人的特质和境界,展现了道家对于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