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鞅合铁铠,目扼?14,其于以御兵刃,县矣;券契束帛,刑罚斧钺,其于以解难,薄矣;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牺、神农之所以为师也。
翻译:
淮南子·主术训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鞅合铁铠,目扼?14,其于以御兵刃,县矣;券契束帛,刑罚斧钺,其于以解难,薄矣;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牺、神农之所以为师也。
注释:
- 淮南子: 这是《淮南子》的简称,是西汉初年由刘安所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属于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 主术训: 《淮南子》中的篇章名,是讨论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与原则。
- 处无为之事: 君主治理国家时应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
- 行不言之教: 推行不需言语的教育方式,即自然法则的运用。
- 清静而不动: 保持内心的清静与稳定,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摇。
- 一度而不摇: 坚持一种原则,不被其他因素所改变。
- 因循而任下: 顺应事物的本性来任命下属,让他们各司其职。
- 责成而不劳: 对群臣百官的责任进行明确分配,使他们无需过度操劳。
- 心知规: 内心明白规矩和标准。
- 师傅谕导: 导师或师傅给予指导和教诲。
- 口能言: 口才良好能够表达自己。
- 行人称辞: 根据礼节要求进行言辞表述。
- 足能行而相者先导: 行走自如并受到相者的引导。
- 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善于倾听并正确提出建议。
- 虑无失策: 思考时没有失误。
- 谋无过事: 谋划时不会有过失。
- 言为文章: 语言表达能力强。
- 行为仪表于天下: 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成为表率。
- 进退应时: 行动符合时代潮流。
- 动静循理: 动作合乎自然规律。
- 不为丑美好憎: 不因个人偏好影响公正判断。
- 不为赏罚喜怒: 不受个人情绪左右做出决策。
- 名各自名: 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名分行事。
- 类各自类: 每个类别都应当遵循其特性。
- 今古王者冕而前旒: 古代的统治者戴冕冠并在前面悬挂帘子。
- 所以蔽明也: 用来遮挡阳光。
- 纩塞耳所以掩聪: 棉花塞耳朵是用来隔绝噪音。
- 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 如果处理的问题远离自己,那么处理的问题就就近了。
- 故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如果管理的范围很大,那么需要守护的地方就会很小。
-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眼睛胡乱看会导致放纵,耳朵胡乱听会迷惑。
- 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这三道关口必须慎重守护。
- 若欲规之乃是离之: 想要规劝他,这实际上是把他推开。
- 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如果想要美化它,那就是欺骗他。
-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 天气象征着灵魂,地气象征着躯体。
- 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 相反地将天地放在房间内,分别居住各自的领域。
译文:
淮南子·主术训
君主治理天下,应实施无为而治,推行不需要说教就能使人明白的原则。君主自身应清静而不浮躁,坚持自然法度而不动摇;以顺循事物固有特性的态度任用下属,充分发挥群臣百官的作用,使他们各尽其责而自己不必亲自操劳和。因此内心知道规矩并且导师给予指导,口能言善辞而且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