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人主之于用法,无私好憎,故可以为命。夫权轻重不差?15首,扶拨枉桡不失针锋,直施矫邪不私辟险。奸不能枉,谗不能乱,德无所立,怨无所藏,是任术而释人心者也。故为治者不与焉。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木击折,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载焉。是故道有智则惑,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兵莫よ于志,而莫邪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χ鼓为小。
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由此观之,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干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原马而服驹余;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由此观之,则人知之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桀之力,制<角各>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擒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陷井之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夫举重鼎者,力少而不能胜也,及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故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
翻译如下:
淮南子 · 主术训
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人主之于用法,无私好憎。是故无为而治者,道之宗也。故为治者不与焉。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木击折,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载焉。故有为之道,惑也;有为之法,险也。心有目则眩。兵莫よ于志,而莫邪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χ鼓为小。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由此观之,无为者,道之宗也。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干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原马而服驹余;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由此观之,则人知之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桀之力,制<角各>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擒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陷井之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
举重鼎者,力少而不能胜也;及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故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
译文如下:
《淮南子》中的《主术训》讲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文中首先提出君主应当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通过不言教来施行统治。君主自身应保持清静而不浮躁,坚持自然法度而不动摇;用顺应事物本性的态度任用下属,充分发挥群臣百官的作用,使他们各尽其责而自己不必亲自操劳和决策。这种无为而治的方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因此,主张治国的人不应亲自参与具体事务的操办。例如,船只在水上行驶依靠水流的自然性,车辆在陆地行驶依靠地心的吸力。同样地,人才的使用也应顺应其自身的特性和才能。
文章中强调,君主治理时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避免过度干预或包揽一切。例如,对于国家的大事和小事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界限。同时,君主也应该学会倾听臣子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这样既可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又能促进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和他们的做法。如商汤王、夏桀王等。这些君主虽然各有特色和优点,但他们都遵循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他们没有过度干预政治事务,而是让臣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淮南子》中的《主术训》强调了君主治理国家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包括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用人得当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