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昔者豫让,中行文子之臣。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智伯与赵襄子战于晋阳之下,身死为戮,国分为三。豫让欲报赵襄子,漆身为厉,吞炭变音,レ齿易貌。夫以一人之心而事两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岂其趋舍厚薄之势异哉?人之恩泽使之然也。纣兼天下,朝诸侯,人迹所及,舟楫所通,莫不宾服。然而武王甲卒三千人,禽之于牧野。岂周民死节,而殷民背叛哉?其主之义德厚而号令行也。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相生之气也。是故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君臣之施者,相报之势也。是故臣尽力死节以与君,君计功垂爵以与臣。是故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亦不能死无德之君。君德不下流于民,而欲用之,如鞭蹄马矣。是犹不待雨而熟稼,必不不可之数也。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淮南子·主术训
  • 作者: 西汉初期的淮南王刘安。
  • 内容概述: 本文主要探讨君主治理天下的策略,主张实行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强调君主应清静不动、一度而不摇,以顺循事物本性的态度任用大臣,充分发挥群臣百官的作用,使他们各尽其责而不劳烦君主。
  1. 译文详解
  • 心知规而师傅谕导: 君主内心明了规矩,师傅则进行引导教导。
  • 口能言而行人称辞: 通过言辞表达,使臣下能够按照规范行事。
  • 足能行而相者先导: 行动时有合适的辅佐者引路。
  • 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耳朵能听到忠言并加以采纳。
  • 虑无失策,谋无过事: 决策没有失误,谋划也没有错误。
  • 言行文章为仪表于天下: 言行举止成为天下的榜样。
  •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 进退应对时机得当,动静遵循自然法则。
  • 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 不以个人喜好和厌恶来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 名各自名,类各自类: 每个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类别也各有特点。
  • 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一切事务都像自然界一样顺其自然,没有超出自己掌控的范围。
  1. 赏析
  • 治国理念: 文章提倡君主应顺应自然,不干预臣下的行为,让大臣自行其是,同时臣下也能在适当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 治理智慧: 文中提到的“因循而任下”和“责成而不劳”,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治理艺术,即通过授权和信任,让臣下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同时也减轻了君主的工作负担。这种理念在现代管理学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淮南子·主术训》通过对君臣关系和治理方法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理想模型。它倡导君主应当像大自然一样,保持自身的宁静与和谐,同时给予臣下足够的空间和信任,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效果。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管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