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政乱则贤者不为谋,德薄则勇者不为死。是故人主好鸷鸟猛兽,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爱民力,驰骋田猎,出入不时,如此,则百官务乱,事勤财匮,万民悉苦,生业不修矣。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

绮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是故茅茨不剪,采椽不断,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食不?16。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举天下而以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志悯,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屣也。衰世则不然。一日而有天下之富,处人主之势,则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在宫室台榭,陂池苑囿,猛兽熊罴,玩好珍怪。是故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熊罴厌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人主急兹无用之功,百姓黎民,憔悴于天下。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淮南子 · 主术训

译文: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保持安静来修养自身,节俭简约来管理下属。当政者安静则下属无扰动,节俭则民众不怨恨;下属的骚扰导致政局混乱,民众的怨恨则国家的德义薄弱;政局混乱则贤能之人不再为国谋划策略,德义薄弱则勇敢的士兵不再为国捐躯。因此,君主若喜好猛禽猛兽、珍奇古怪之物,行为狡诈急躁荒淫,不爱惜民力,沉迷于田猎之事,出入无定,如此,则百官事务混乱,劳而无功,万民生活困苦,生计不得修整。君主若喜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绮绣珍宝等物,则赋税征收没有限度,万民竭尽其力。尧帝拥有天下时,并非贪恋百姓之富以安享君位也,而是认为百姓之力可以征伐征战,强者凌弱,众者暴寡。于是尧帝便身披节俭之风,明示相爱之仁,以调和团结百姓。因此,茅草房舍不加修葺,木椽不用锯断,大路不用彩绘,席子不镶边,汤羹不加调料,粢食不添加香料。巡狩五岳,勤劳天下,周游四海。难道是奉养还不够快乐吗?把天下作为社稷,并非为了有利可图。年事已衰却心怀怜悯,将天下传与舜帝,就像脱下鞋子扔在一边。然而衰世则不然。一天之内便拥有天下之富,处身于人主之势,则竭尽百姓之力,用来满足耳目的欲望。志向专一在于宫室台榭、陂池苑囿、猛兽熊罴、玩好珍怪上。于是贫民连糟糠都不能吃饱,反而被虎狼熊罴厌弃饲养;百姓短衣连襟都穿不全,但宫殿却华美装饰。君主急于这些无用之功,百姓黎民,憔悴于天下。所以使天下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赏析:

此文通过历史典故和寓言形式,阐述了君主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它强调了君主应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提倡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和治理理念。文中提及的尧帝故事,反映了古代理想中的君主形象:不以财富享受为乐,而是以民生为己任,勤政爱民。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君王,警示后世君主不应贪图享乐,忽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否则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该文本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君主角色的期望和批评,倡导的是仁政、节俭和为民着想的治理理念。它提醒我们,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应当关注民生,而非沉溺于物质享受,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