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高台层榭,接屋连阁,非不丽也,然民有掘穴狭庐所以托身者,明主弗乐也。肥Ο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匡床席,非不宁也,然民有处边城,犯危难,泽死暴骸者,明主弗安也。故古之君人者,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岁登民丰,乃始县钟鼓,陈干戚,君臣上下,同心而乐之,国无哀人。故古之为金石管弦者,所以宣乐也;兵革斧钺者,所以饰怒也;觞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善也;衰菅屦,辟踊哭泣,所以谕哀也。此皆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及至乱主,取民则不裁其力,求于下则不量其积,男女不得事耕织之业,以供上之求,力勤财匮,君臣相疾也。故民至于焦唇沸肝,有今无储,而乃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是犹贯甲胄而入宗庙,被罗纨而从军旅,失乐之所由生矣。夫民之为生也,一人庶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诗句原文为:
淮南子·主术训
人主之政,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译文:
《淮南子·主术训》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主要讲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主之政,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观点。他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让万物自然发展,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和谐稳定。同时,君主还应该通过言语来引导臣民,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们。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
淮南子·主术训赏析:
- 心知规而师傅谕导: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内心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并通过师傅的教导来引导臣民。这表示君主需要具备深思熟虑的能力,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 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这句话说明君主不仅要会说,而且要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这意味着君主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确保其真实性和可行性,并且在实践中也要体现出其所说的内容。
- 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这句话表明君主的行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其所言是否真实,也才能得到臣民的信任和支持。
- 耳能听而执正进谏: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应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并且能接受正直的批评和建议。这表明君主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言行。
《淮南子·主术训》是一部关于君主治国理政的书籍,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管理和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