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尧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は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孚}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18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非能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则官自备矣。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故尧为善而众善至矣,桀为非而众非来矣。善积则功成,非积则祸极。

以下是对《淮南子·主术训》的逐句解析与翻译,同时提供必要的注解和赏析:

  1. 原文:“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 译文:食物是百姓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
  • 注解:这句话强调了食物、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君主必须确保这三者的稳定和繁荣,才能维护国家的根基。
  • 赏析:通过将“食”、“民”和“国”的关系比作“君”,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中的一种核心理念,即君主应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心。
  1. 原文:“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尧高下,各因其宜。”
  • 译文:君主应当利用天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运用人力进行治理。因此,各种生物都会得到很好的成长,五谷丰登,教导百姓饲养牲畜,按照季节种植树木,努力维护农田的耕作,培养桑麻,根据地形的高低肥瘦合理施肥。
  • 注解:这里的“教民养育六畜”意味着教育百姓如何饲养牲畜,以确保它们健康成长。而“时种树”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种植树木,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 赏析: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君主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视程度,以及他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引导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1. 原文:“春伐枯槁,夏取果梮,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
  • 译文:春天要砍伐枯枝败叶,夏天要收获果实,秋天要储备粮食,冬天要收集木材。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给民众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资。
  • 注解:“伐枯槁”指的是去除无用的枯枝败叶,保持环境的整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取果梮”指的是收获成熟的果实,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畜疏食”是指储备粮食,为冬季或饥荒时期提供保障。“伐薪蒸”则是指收集木材,用于冬季取暖或建筑等需要。
  • 赏析:这段描述反映了古代君主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来保障国家的民生和社会稳定。
  1. 原文:“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は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孚}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18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 译文:活着的时候没有匮乏的物资供应,死亡后也没有腐烂的尸体处理问题。因此,先王制定的法律禁止打猎时捕捉整个动物群体,不允许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在湖泽里捕鱼而不枯竭其水源,不焚烧树林而不伤害其生态平衡。豺没有举行过祭祀活动之前,猎人不能到野外随意捕杀。獭没有捕获过鱼类之前,渔网不能进入水中。鹰隼还未被捕捉前,捕鸟网不能展开在溪谷之中。草木未完全枯萎之前,斧头不能砍伐森林。昆虫还未孵化时,不得使用火烧方式来破坏农作物。孵化过程中不得捕杀幼雏。鱼长到一尺以上不得捕捞。猪一年不到就不得食用。
  • 注解:这段话详细描述了狩猎和捕猎活动中的各种规范和限制,旨在保护自然资源不被过度消耗,同时也尊重生命和生态平衡,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 赏析:通过这些规定,展示了古代法律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尊重自然生命的重视。
  1. 原文:“是故先王之法,四海之至云雨也,天地之至顺也,圣人之备道也。”
  • 译文:因此,先王之法是天下最大的降雨,天地间最顺应自然的法度。圣人能够完备地执行这些原则。
  • 注解:这里的“四海之至云雨也”指的是自然界的降水,是雨水滋润大地的恩赐。“天地之至顺也”则是形容自然法则的最高境界,即天地间的一切都是那么顺畅和和谐。“圣人之备道”则是指圣人能够全面而周到地遵循和实施这些法则。
  • 赏析:这段话表达了古代法律和圣人治国理念的高度统一,认为只有全面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1. 原文:“是故非欲言而明之,意欲言而意无穷。”
  • 译文:所以并非想要说话就能说得清楚明白,而是内心有所思考才能说出许多话。
  • 注解:这里的“言”指的是言语或文字表达。“明之”则是指使语言清晰易懂。而“意欲言而意无穷”则是指尽管有诸多想法和感受,但言语表达时可能仍感觉难以完全传达出来。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言语表达的复杂性,即使内心充满了想法和情感,也可能存在表达上的不足或局限。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在交流时要更加注意倾听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1. 原文:“是何也? 欲利天下之民而恶(恶)其乱也,善积则功成,恶极则祸构。”
  • 译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君主希望利益天下的百姓却厌恶他们的混乱,善良的积累就会成功建立功业,邪恶到了极致就会引发祸患。
  • 注解:这里的“恶”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或反感的意思。“善积则功成”是指如果善行不断积累,就能够建立良好的功业。“恶极则祸构”则是指如果邪恶达到极点,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需要平衡好善良与邪恶的关系,既要追求善行,又要防止邪恶的发生。同时,它也强调了善行的积累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1. 原文:“夫积德者,无累于已也;心无四知,而行无邪曲;事无妄为,而货财不争;思虑静固,而耳目不眩;制节谨度,而无射逾之志;发强于内,而无夺攘之志;畜藏于身,而无侵犯之志;此谓德盛而物得矣。”
  • 译文:积累德行的人,不会给自己增加负担;心中没有杂念,行动就不会有邪念;事情不会胡来,财富也不会争斗;思维冷静专注,听觉和视觉不会受到干扰;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不会有越轨的想法;强健的身体不会因为欲望而被侵害;积蓄的财富不会因为贪婪而被掠夺。
  • 注解:这里的“四知”指的是四种感官的认识和体验,包括眼、耳、鼻、舌的感觉。“乱曲”是指行为不端或不正当的行为。“妄求”是指随意索取或要求。“射逾之志”是指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愿望或目标。“发强于内”是指内在的欲望或力量不受外界侵扰。“攘之志”是指夺取或侵占他人的财产或权力。“畜藏于身”是指积蓄财富或资源不外露。“侵犯之志”是指对他人或事物的侵害或侵略意愿。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如果具备良好的德行,他的身心状态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满足和安宁。这种内在的平和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还能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它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道德操守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
  1. 原文:“然则先王之道,不出于口说,不见于用事;不动于胸中;不著于事业。”
  • 译文:这样的话,先王之道不是通过言语宣传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它深藏在心中而不是轻易表达出来的;它在事业中不显露出来而是默默地发挥作用的。
  • 注解:这里的“口说”指的是口头上的宣传或解释。“用事”则是指实际的行动或实践。“胸中”指的是心中或思想层面。“事业”则是指个人的职业或工作领域。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先王之道的非言语性和内在性,说明真正的智慧和德行是不需要通过言语和行为的展示就能体现的。它们更多地体现在个人的内心深处,并通过日常行为和职业工作中默默发挥作用。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对于言行一致和内在修养的重视。

《淮南子·主术训》不仅是一篇关于治国理政的经典文献,更是一部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智慧的作品。通过深入解读其中的语句和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和哲学思想,进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