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 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 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 故其心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黄帝曰:“芒芒昧昧,从天 之道,与元同气。”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无岐道?9见者,遏 障之于邪,开道之于善,而民乡方矣。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见证也;义者,比于 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故道灭而德用,德衰而仁义生。故上世体道而不德,中世 守德而弗坏也,末世绳绳乎唯恐失仁义。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 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 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易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 吝。”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古今未 之有也。是故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者。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 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人以其所愿于 上,以交其下,谁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诗》云:“媚兹 一人,应侯慎德。”慎德大矣,一人小矣。能善小,其能善大矣。

”`
淮南子·缪称训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 故其心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

黄帝曰:“芒芒昧昧,从天之道,与元同气。”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无岐道?9见者,遏障之于邪,开道之于善,而民乡方矣。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见证也;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故道灭而德用,德衰而仁义生。故上世体道而不德,中世 守德而弗坏也,末世绳绳乎唯恐失仁义。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易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是故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者。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交其下,谁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诗》云:“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慎德大矣,一人小矣。能善小,其能善大矣。

译文:

淮南子·缪称训

道极高且没有顶点,深到没有底部;它像水平一样平坦,墨绳一样直,规一样圆,矩一样方;它包容天地万物而内外不分,浑然一体覆盖万物而没有任何阻碍。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它如同水平一般平、如同墨绳一般直、如同圆规一般圆、如同矩尺一般方;它包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混沌覆载万物没有阻碍。

这是说,大道的至高和无边无际是难以测量的,它的深邃和无穷无尽也是无法衡量的。

道是一种最高境界,它没有顶点也没有底部,就像水平一样平、墨绳一样直、圆规一样圆、矩尺一样方。它包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混沌覆载万物没有阻碍。

在《淮南子》中,“缪称训”这一章节强调了道的崇高和伟大,它不仅没有顶点也没有底部,而是像水平一样平、墨绳一样直、圆规一样圆、矩尺一样方。这种至高无上的道,包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混沌覆载万物没有阻碍。

道的至高、无边无际是无法衡量的。它的深邃也是无法衡量的。道是一种最高境界,它没有顶点也没有底部。

大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它如同水平一般平、墨绳一样直、圆规一样圆、矩尺一样方。它包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混沌覆载万物没有阻碍。

道家学说强调道的至高和无边无际,以及它的深邃和无穷无尽。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哲学理念,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标准和限制。

大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它是无形的、超越一切的存在。这种至高无上的大道,没有顶点也没有底部,就像水平一样平、墨绳一样直、圆规一样圆、矩尺一样方。它包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混沌覆载万物没有阻碍。

这种至高无上的大道,没有顶点也没有底部。它就像水平一样平、墨绳一样直、圆规一样圆、矩尺一样方。它包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混沌覆载万物没有阻碍。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它如同水平一样平、墨绳一样直、圆规一样圆、矩尺一样方。它包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混沌覆载万物没有阻碍。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被视为最高的存在形式。它既无始也无终,既无形也无声。《淮南子》中的“缪称训”篇章强调了道的这种特性。

在古代中国的哲学体系中,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它既是最高原则又是最终目标,超越了所有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道家哲学中,“道”的概念具有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它被视为宇宙的根本原理和终极法则。这个“道”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渗透到万事万物之中,影响着它们的存在和发展。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超越性的实体,它在本质上是无形的。这种无形的特性使得道能够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万物之中。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原则和目的。它指引着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和演化。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遵循道的人将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自己的本性。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智慧和洞察力。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道,人们可以洞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从而实现对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审美和艺术体验。通过与道的互动和对话,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愉悦。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和谐与统一。通过与道的相互作用,人们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自由和解放。通过实践道,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真理和知识。通过实践道,人们可以获得关于宇宙、生命、道德等根本问题的真知灼见。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一种终极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实践道,人们可以实现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

在《淮南子》中,“缪称训”这一章节强调了道的至高无上和无边无际的特点。这种特点使道成为了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领域都无法与之相比。
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道的形象和性质。他提到道像水平一样平、墨绳一样直、规一样圆、矩一样方,这些都是用来比喻道的性质。同时,他也提到道像包裹宇宙天地万物而没有内外之分,这进一步强调了道的包容性和无限性。
《淮南子》中的这句话体现了道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和终极原则,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永恒不变且无处不在。这种观点强调了道的自然属性和不可改变性。
在《淮南子》中,“缪称训”这一章节强调了道的至高无上和无边无际的特点。这种特点使道成为了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领域都无法与之相比。
[4^] 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动力,它推动着宇宙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万物都受到道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道教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通过顺应道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5^] 在《淮南子》中“缪称训”这一章节强调了道的至高无上和无边无际的特点。这种特点使道成为了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领域都无法与之相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