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 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衤匀ㄚ,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 后,则壤土草蓟而已。夫有孰贵之!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 执干戚而舞之。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武王伐纣, 载尸而行,海内未定,故不为三所之丧始。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 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今之修干戚而笑插,知三 年非一日,是从牛非马,以徵笑羽也。以此应化,无以异于弹一弦而会棘下。夫 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仪不可以百发,一衣不 可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迁乎寒暑。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 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法度 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事异也。
淮南子·齐俗训 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衤匀ㄚ,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后,则壤土草蓟而已。夫有孰贵之!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武王伐纣,载尸而行,海内未定,故不为三所之丧始。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今之修干戚而笑插,知三年非一日,是从牛非马,以徵笑羽也。以此应化,无以异于弹一弦而会棘下。夫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仪不可以百发,一衣不可以用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迁乎寒暑。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法度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事异也。
注释说明:
- **“所谓礼义者”**: “所谓的礼义”指的是古代的礼仪和法则,用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 **“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 指传说中的五帝和三王制定的法规和风俗习惯。
- **“一世之迹也”**: 这些法则和风俗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
- **“刍狗土龙之始成”**: 比喻刚开始制作的东西,如用青黄、绮绣等装饰过的刍狗(祭祀用的草人)和土龙(土塑的龙)。
- **“文以青黄,绢以绮绣”**:使用青黄色来装饰,表示其华丽。
- **“尸祝衤匀ㄚ”**:尸祝是古代的一种仪式,衤匀ㄚ是一种服饰,这里形容庄重的场合。
- **“大夫端冕”**:穿着端庄的礼服,端冕意味着正式和庄严。
- **“禹遭洪水之患”**:大禹治水时遭遇洪水灾害。
- **“陂塘之事”**:修建池塘等水利设施以应对洪水。
- **“朝死而暮葬”**:形容大禹对待治水的紧迫性和决断力。
- **“耦化应时”**:适应时代的改变而变化自己的态度和方法。
- **“冬被葛而夏被裘”**:比喻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着装,强调适应性。
译文: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淮南子》全书包括内二十一篇和外三十三篇,内容庞杂,其中融合了道、阴阳、墨、法等思想,但主要宗旨倾向道家。本书旨在阐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通过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等方式传递哲理和经验教训。
在《淮南子·齐俗训》中,作者阐述了礼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时代变迁。他认为礼义是对五帝三王时代法律和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例如,刍狗和土龙的制作过程就是对青黄和绮绣等装饰的应用,象征着礼节和仪式的精致。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舜治理时期的有苗不服,大禹治水时的洪水灾害,以及武王伐纣的情景。这些事件展示了古人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淮南子·齐俗训》强调了适时应变的重要性。无论是古代的祭祀仪式还是现代的礼仪行为,都应根据时代背景和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适应性体现了古代智者对变化的深刻理解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