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 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 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故动而谓之生,死而谓之穷。皆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 者也,物物者亡乎万物之中。稽古太初,人生于无,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能 反其所生,故未有形,谓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圣人不为名尸, 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无形,行无迹,游无朕,不为福先,不为祸 始,保于虚无,动于不得已。欲福者或为祸,欲利者或离害。故无为而宁者,失 其所以宁则危;无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则乱。星列于天而明,故人指之;义列 于德而见,故人视之。人之所指,动则有章;人之所视,行则有迹。动有章则词, 行有迹则议。故圣人掩明于不形,藏迹于无为。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 子路菹于卫,苏秦死于口。人莫不贵其所有,而贱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贵,而 极其所贱。所贵者有形,所贱者无朕也。故虎豹之强来射,蝯狖之捷来措。人 能贵其所贱,贱其所贵,可与言至论矣。

诗句输出:

淮南子 诠言训    

译文输出: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故动而谓之生,死而谓之穷。    

关键词注释:

  • 洞同:完全融合,无差别。
  • 天地:指大自然或宇宙。
  • 浑沌:混沌的原始状态。
  • :未经雕琢的原质材料。
  • 太一: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根本。
  • 同一:指事物出自同一个源头。
  • 所为:所做的事情或行动。
  • 分物:事物的区分和分类。
  • :方法、途径。
  • 类别:种类、类型。
  • 性命:生命与命运。
  • 形于有:存在于有形世界中。
  • 隔而不通:彼此隔离但无法沟通。
  • 分而为万物:分散成为万物。
  • 莫能及宗:没有人能够超越。
  • 动而谓之生:动作产生生命。
  • 死而谓之穷:死亡被视为终结。

赏析:
此篇通过“太一”、“分物”、“太一”的对比,强调了道家哲学中“道”的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通过“动静”的论述,展现了道家对于自然和谐、顺应自然规律的态度。整体而言,《诠言训》反映了道家对于宇宙自然秩序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的行为和命运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