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游者,不学刺舟而便用之,劲■者,不学骑马而便居之。轻天下者,身不 累于物,故能处之。泰王亶父之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而不听,乃谢 耆老而徙岐周。百姓携幼扶老而从之,遂成国焉。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 宜乎!无以天下为者,必能活天下者。霜雪雨露,生杀万物,天无为焉,犹之贵 天也。厌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尊君也。辟地垦草者,后 稷也;决河濬江者,禹也;听狱制中者,皋陶也;有圣名者,尧也。故得道以御 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伎艺虽多,未有益也。方船济乎江, 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 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向不怒而今怒,向虚而今实也。人 能虚己以游于世,孰能訾之!

诗句

淮南子 · 诠言训:善游者,不学刺舟而便用之;劲■者,不学骑马而便居之。轻天下者,身不累于物,故能处之。泰王亶父之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而不听,乃谢耆老而徙岐周。百姓携幼扶老而从之,遂成国焉。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宜乎!无以天下为者,必能活天下者。霜雪雨露,生杀万物,天无为焉,犹之贵天也。厌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尊君也。辟地垦草者,后稷也;决河濬江者,禹也;听狱制中者,皋陶也;有圣名者,尧也。故得道以御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伎艺虽多,未有益也。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向不怒而今怒,向虚而今实也。人能虚己以游于世,孰能訾之!

译文

善于游泳的人,不通过学习刺舟就掌握了游泳的技巧,擅长骑马的人,也不通过学习骑马就熟练了驾驭马匹的能力。轻视天下的人,身体不受外物的拖累,因此能够自如地处理事情。太王亶父居住在邠地时,狄人攻打他,用皮和珠玉贿赂他们却不听从,于是向老人请求并迁移到岐周。百姓带着幼小的孩子、搀扶着年老的老人跟随着迁移,于是国家安定下来。由此看来,如果能在四代后拥有天下,岂不是很应该吗?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必定能够挽救天下。霜雪雨露,是生与死、盛与衰的主宰者,自然无为,就好像尊重天一样。讨厌繁琐的文字和制度、管理官员、理顺民众的,是官吏们,国君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做,仍然被尊崇。开发土地、开垦荒地的是后稷;疏通黄河、导引长江的是大禹;审理案件、治理政事的是皋陶;有圣人名声的人是尧。所以能够遵循大道的人,即使自己没有能力,也会让有能力的人为自己效力。如果不能顺应大道,即使技艺再多,也没有益处。正在乘船渡河的时候,突然出现一只空船从对面漂过来,撞击它就会翻覆,虽然心中怀恨,但也不会怨恨船上的人。如果有一个在船上,一个说拉起它,一个说放开它,多次呼唤却得不到回应,一定用厌恶的声音跟随其后。从前不高兴现在却高兴起来了,从前空虚现在变得充实了。人能够虚心地对待外界事物,又有谁能够非议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例子,阐述了”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道”来达到目的。首先,作者强调了“善游者”和“劲■者”的成功,并非因为他们学会了某种特定的技巧或技能,而是因为他们理解了“道”的本质。接着,作者指出那些轻视天下、不被外物所累的人,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清静,不受外界干扰。然后,作者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道”的力量。太王亶父的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并通过智慧和勇气化解危机,最终实现国家的稳定。最后,作者强调了“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道”来达到目的。他认为,如果不能顺应大道,即使技艺再多,也没有益处。相反,如果能够虚心对待外界事物,就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论述,阐述了“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道”来达到目的。它鼓励人们要理解和掌握“道”,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