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圣人掩迹于为善,而息名于为仁也。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若内治 而待时。凡事人者,非以宝币,必以卑辞。事以玉帛,则货殚而欲厌;卑礼婉辞, 则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则约定而反无日。虽割国之锱锤以事人,而无自恃 之道,不足以为全。若诚外释交之策,而慎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力,以多其积; 厉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君臣同志;与之守社稷,斅死而民弗离,则为 名者不伐无罪,而为利者不攻难胜,此必全之道也。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 为义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立君以一民。君执一则治,无常则乱。君 道者,非所以为也,所以无为也。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 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 敌之道也。

”`
淮南子 · 诠言训

故圣人掩迹于为善,而息名于为仁也。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若内治 而待时。凡事人者,非以宝币,必以卑辞。事以玉帛,则货殚而欲厌;卑礼婉辞, 则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则约定而反无日。虽割国之锱锤以事人,而无自恃 之道,不足以为全。若诚外释交之策,而慎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力,以多其积; 厉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君臣同志;与之守社稷,斅死而民弗离,则为 名者不伐无罪,而为利者不攻难胜,此必全之道也。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 为义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立君以一民。君执一则治,无常则乱。君 道者,非所以为也,所以无为也。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 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 敌之道也。

译文:
圣人隐藏自己的足迹致力于行善,而停止追求名声致力于仁爱。通过外交关系建立援助,通过对待大国保持安宁,不如内部治理等待时机。凡是与人交往的人都不是用财宝,而是必须用谦逊的言辞。如果用财物来处理事情,那么财物就会耗尽并且欲望也会满足;如果使用谦恭和委婉的言辞,那么论述和劝说就无法成功,交谊也无法维持;如果使用约定和誓言来建立联盟,那么就会产生无法实现的局面。即使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如果没有自恃的能力,也不能称之为完全。如果要真心抛弃对外的外交策略,并且谨慎地修养国内的事务,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增加粮食储备;勉励百姓去战斗,巩固城墙;上下同心,君臣一致;和他们守护国家、至死不离开,那么称誉的人就不会攻击没有罪过的人,追求利益的人不会进攻难以战胜的敌人,这就是保全之道。民众遵循相同的原则,遵守相同的规则,因为坚持道义而不能互相坚固,因威力而不能相互保证,所以立国君是为了统一民众。君主坚持一个原则就能使国家太平,没有原则就会导致混乱。君主之道,并不是用来实行的,而是用来让事物顺其自然的。什么是无为?聪明的人不以职位为重务,勇敢的人不以职位为暴戾,仁慈的人不以职位为忧患,可以说是无为。无为,就能达到一种境界了。那种境界,是万物的根本,是无法抵挡的途径。

注释:

  1. 本文选段出自《淮南子》中“诠言训”部分,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思想。
  2. “太一”指的是混沌的原始状态。在《淮南子》中,太一是天地形成之前的原始物质。
  3. “分物”指不同的物体和现象,如鸟、鱼、兽等。这里强调了事物的多样性。
  4. “函牛之鼎沸”,形容非常热闹的景象,比喻虽有危险却安然无事。“蝇蚋弗敢入”意味着即使微小的苍蝇和蚊子也不敢进入其中,比喻环境或条件极其干净、安全。
  5. “性命不同”,意指人的本性各异,各有所长。“动而谓之生”,“死而谓之穷”,说明生命是有限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6. “无为之道”是一种不干预、顺应自然发展的态度和方法。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赏析:
《淮南子》中的“诠言训”部分深刻阐述了道家的“无为”理念,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减少对外界事务的干预和控制,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和民心民意来治理国家。文章通过对“为善”、“为仁”、“外交”、“事大”、“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展现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同时,文中也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自我修炼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内省和自律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种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某些核心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