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 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 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 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接而说之,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宁于体, 听之不合于道,视之不便于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割痤疽,非不痛 也;饮毒药,非不苦也;然而为之者,便于身也。渴而饮水,非不快也;饥而大 食,非不澹也;然而弗为者,害于性也。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必为 之制,各得其所。由是观之,欲之不可胜,明矣。
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 不生,岂若忧瘕疵之与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昆山之玉瑱,而尘垢弗能污也。圣人无去之心,而心无丑;无取之美,而美不 失。故祭祀思亲不求福,飨宾修敬不思德,唯弗求者能有之。处尊位者,以有公 道而无私说,故称尊焉,不称贤也;有大地者,以有常术而无钤谋, 故称平焉, 不称智也。内无暴事以离怨于百姓,外无贤行以见忌于诸侯,上下之礼,袭而不 离,而为论者莫然不见所观焉,此所谓藏无形者。非藏无形,孰能形!三代之所 道者,因也。故禹决江河,因水也;后稷播种树谷,因地也;汤、武平暴乱,因 时也。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霸王可受而不可求也。
《淮南子·诠言训》逐句翻译及赏析
诗: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译文:
圣人能够战胜自己的私心欲望,普通人则被私欲所驱使。君子的行为遵循正道,小人的行为偏离正道。内心与本性相符,外表合乎道德规范,按照自然法则行动,不受外界干扰的,这就是正气。过分追求美味和声色享受,因喜怒而行事,不考虑后果的,就是邪气。
注释:
- 圣人:指有修养、智慧和道德的人。
- 众人:指没有修养、智慧和道德的人。
- 君子:指有道德品质、行为端正的人。
- 小人:指没有道德品质、行为不当的人。
- 正气:指符合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的行为。
- 邪气:指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的行为。
- 滋味:指食物的味道。
- 声色:指声音和颜色。
- 喜怒:指情绪变化。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圣人”与“众人”在行为上的差异。圣人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行为正直;而众人则容易被个人的欲望所驱动,行为偏颇。此外,文章还指出,那些过分追求感官享受、情绪化行事的人是邪气的代表,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性情发展,也对社会有害。
此段文字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和外在行为的规范性。通过对比圣人与众人的不同行为,强调了修身养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