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则人与之讼,在力则人与之争。未有使人无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 己者也;未有使人无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于己者也。此两者,常在久见。故 君贤不见,诸侯不备;不肖不见,则百姓不怨;百姓不怨,则民用可得;诸侯弗 备,则天下之时可承。事所与众同也,功所与时成也,圣人无焉。故老子曰:“ 虎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措其角。”盖谓此也。鼓不灭于声,故能有声;镜不没于 形,故能有形;金石有声,弗叩弗鸣;管箫有音,弗吹无声。圣人内藏,不为物 先倡,事来而制,物至而应。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 质,无须臾忘为质者,必困于性。百步之中,不忘其容者,必累其形。
故羽翼美者伤骨骸,枝叶美者害根茎,能两美者,天下无之也。天有明,不 忧民之晦也,百姓穿户凿牖,自取照焉;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 自取富焉。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直己而足物,不为人赣, 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宁而能久。天地无予也,故无夺也;日月无德也,故无怨 也。喜德者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夺。唯灭迹于无为,而随天地自然者,唯能胜理, 而为受名。名兴则道行,道行则人无位矣。故誉生则毁随之,善见则怨从之。利 则为害始,福则为祸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侯而求霸者, 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丧其霸。故国以全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为常, 富贵其寄也。能不以天下伤其国,而不以国害其身者,为可以托天下也。
”`
诗句:淮南子 · 诠言训
在智则人与之讼,在力则人与之争。
译文:
当一个人聪明才智,就会与人争辩;当一个人有力量时,就会与人争夺。
注释:
- “在智则”:指拥有智慧。
- “则”:就。
- “人与之讼”:指与人争辩。
- “在力则”:指拥有能力。
- “人与之争”:指与人争夺。
赏析:
这段诗句出自《淮南子·诠言训》,强调了智慧和力量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当一个人拥有智慧,他们往往会通过辩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试图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而当一个人拥有力量时,他们可能会采取直接的方式,例如争斗或冲突,以展示自己的实力或达到某种目的。
在古代社会,辩论和争斗被视为维护正义和秩序的重要方式。智者通过言辞来阐述道理,挑战权威;而强者则通过行动来证明实力,争取利益。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人对于智慧与力量在社会交往中作用的不同认知。
过度的辩论和争斗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此,《淮南子》中的作者提醒人们要适度使用智慧和力量,避免无谓的争论和冲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