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者,道之体也;执后者,道之容也。无为制有为,术也;执后之制先, 数也。放于术则强,审于数则宁。今与人卞氏之璧,未受者,先也;求而致之, 虽怨不逆者,后也。三人同舍,二人相争,争者各自以为直,不能相听,一人虽 愚,必从旁而决之,非以智,不争也。两人相斗,一羸在侧,助一人则胜,救一 人则免,斗者虽强,必制一羸,非以勇也,以不斗也。由此观之,后之制先,静 之胜躁,数也。倍道弃数,以求苟遇,变常易故,以知要遮,过则自非,中则以 为候,暗行缪改,终身不寤,此之谓狂。有祸则诎,有福则嬴,有过则悔,有功 则矜,遂不知反,此谓狂人。员之中规,方之中矩,行成兽,止成文,可以将少, 而不可以将众。蓼菜成行,瓶瓯有堤,量粟而舂,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 以治国。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以养家老,而不可以飨三军。
无为者,道之体也;执后者,道之容也。无为制有为,术也;执后之制先,数也。
译文:
“无为”是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本质;而”执后制先”则是指懂得把握时机,运用权变之术。
注释:
- “无为”:指顺应自然规律,不进行过度干预和强制性控制。
- “道之体”:指道家思想认为的宇宙万物的本源或根本原理。
- “执后制先”:指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 “术”:这里指的是权变之术,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能力。
- “数”:这里指的是计算、推算,是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以及在行动中要善于思考、观察和应变。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自然法则,不要强加于人,同时也要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与人交往时的态度(卞氏之璧),以及在斗争中如何避免无谓的争斗(两人相斗一羸在侧)、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两人相斗一羸在侧)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