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失僻,乐之失刺,礼之失责。徵音非无羽声也,羽音非无徵声也, 五音莫不有声,而以徵羽定名者,以胜者也。故仁义智勇,圣人之所备有也,然 而皆立一名者,言其大者也。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 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 圣人谨慎其所积。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廪。见所始则知终矣。 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酒,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于耳目,不适于 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而后末。圣人之接物,千变万轸,必有不化而应化者。 夫寒之与暖相反,大寒地坼水凝,火弗为衰其暑;大热烁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寒暑之变,无损益于己,质有之也。圣人常后而不先,常应而不唱;不进而求, 不退而让;随时三年,时去我先;去时三年,时在我后;无去无就,中立其所。

诗句翻译

1 淮南子 · 诠言训
《诗》的偏离,乐的缺失,礼的不恰当。徵音不是没有羽声,羽音不是没有徵声。五音无不有声音,但以徵羽定名是因为其胜者。所以仁义智勇,都是圣人所具备的。然而都立一名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最大的。
注释:此句指出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虽然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声音,但是能够被命名和辨识的是那些具有优势或代表性的声音(如征音和羽音),这体现了一种“胜者为王”的观念。

  1.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阴阳之气从东北开始,到西南结束;又从西南开始,到东北结束。
    注释:《淮南子》中的这段描述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观念有关,强调了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及方向。

  2. 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
    阴阳开始时都是调和适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差异逐渐明显。有时变得炎热,有时变得寒冷。
    注释:《淮南子》中的这段描述了阴阳变化的自然过程,强调了变化与发展的自然规律。

  3. 圣人谨慎其所积。
    圣人对于积累的事物要谨慎对待。
    注释:这里的“所积”可以理解为各种文化、历史、知识等等,圣人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是审慎和尊重。

  4. 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廪。
    水从山上流出来,最后汇入大海;农作物生长在野外,最后被收藏在仓库里。
    注释:这里展示了自然界中水流和植物生命周期的过程。

  5. 见所始则知终矣。
    通过观察事物的起始,就能知道它的终结。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观察与理解。

  6. 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酒,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
    在席子的前面铺着莞草,在杯子上放着清酒,在俎台上摆放着新鲜的鱼,在豆盘上先放着精美的汤品。这些都是不快于耳目,不适于口腹的美味佳肴,但却是先王所重视的。先本而后末。
    注释:这里通过对比展示了不同的食物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与重要性,强调了“先本而后末”的原则。

  7. 夫寒之与暖相反,大寒地坼水凝,火弗为衰其暑;大热烁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寒和暖是相反的,大寒会导致大地开裂水结冰,而火并不因此而减弱夏天的炎热;大热能使石头熔化金子流淌,而火并没有因此而增强它的威力。
    注释: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阴阳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突出了对立统一的道理。

  8. 寒暑之变,无损益于己,质有之也。
    寒和暑的变化,对自身并无增减影响,这是自然的法则。
    注释:强调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人为可以改变的。

  9. 圣人常后而不先,常应而不唱;不进而求,不退而让;随时三年,时去我先;去时三年,时在我后;无去无就,中立其所。
    圣人总是处于后位但不落后,总是应对但不主导;不向前追求也不后退推让;根据时机行事,离开我时我先离开;回来时我也先行一步。既不离开又不追随,保持中立。
    注释:这里描述了圣人处理事情的智慧与原则,即既不盲目跟随也不过于领先,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保持适当的距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