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者,释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苦心愁虑以行曲,故福至则喜, 祸至则怖,神劳于谋,智遽于事,祸福萌生,终身不悔,己之所生,乃反愁人。 不喜则忧,中未尝平。持无所监,谓之狂生。人主好仁,则无功者赏,有罪者释; 好刑,则有功者废,无罪者诛。及无好者,诛而无怨,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 无与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载!故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诛之者,法也。民已 受诛,怨无所灭,谓之道。道胜,则人无事矣。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 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 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大通。升降揖让,趋翔周游,不得已而为 也,非性所有于身,情无符检,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构耳,岂加故为哉!
淮南子·诠言训
这首诗是淮南子的一篇,其中阐述了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诗中的关键词有“不知者”、“释其所已有”、“行曲”等。下面逐句解读并给出相应的译文。
不知道者,释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苦心愁虑以行曲,故福至则喜,祸至则怖,神劳于谋,智遽于事,祸福萌生,终身不悔,己之所生,乃反愁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来说,他们总是试图去追求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因为过度地思考和担心而陷入困境,因此当好运降临时他们会欢喜,但当厄运降临时他们却会感到恐惧。他们的精力都被用于策划和行动中,因此他们无法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反而会因为担忧未来而感到焦虑。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他们总是在为未知的事物付出努力,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不喜则忧,中未尝平。持无所监,谓之狂生。人主好仁,则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刑,则有功者废,无罪者诛。及无好者,诛而无怨,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 无与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载!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喜欢某件事,他就会感到忧虑和不安,他的内心也无法平静下来。他的行为没有可以借鉴的榜样,这就是所谓的“狂生”。当统治者喜好仁政时,即使是无功的人也会受到奖赏,有罪的人也会被释放;当统治者偏好刑罚时,即使有功的人也会被废除,无罪的人也会被处死。但如果没有人喜好这些事物,那么对这些人进行惩罚就不会产生怨恨,对他们进行赏赐也不会产生道德上的负担,只要遵循法律即可。这样的人就像天地一样无所不能,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所以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诛之者,法也。民已受诛,怨无所灭,谓之道。
道胜,则人无事矣。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大通。升降揖让,趋翔周游,不得已而为也,非性所有于身,情无符检,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构耳,岂加故为哉!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占主导地位,那么人们的行为就会符合道德规范。圣人不需要华丽的服饰和奇特的行动来吸引他人的目光。他们的行为自然、简洁、大方,既不华丽也不张扬。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既不会因贫穷而感到沮丧,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傲自满。他们的言行一致,不会故意制造假象或欺骗他人。他们能够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则行事,不会为了追求个人的荣耀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他们的行为都是出于内心的自然需求,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的认可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