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 不戾八风,诎伸不获五度。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 末,莫不有序。是故入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浸乎金石,润乎草木,宇中六合, 振豪之末,莫不顺比。道之浸洽,滒淖纤微,无所不在,是以胜权多也。夫射, 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骥,一节不用,而千里不至。夫战而不胜者,非鼓之日 也,素行无刑久矣。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轫,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 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招义而责之,大国必朝, 小城必下。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去残除贼也。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向;因民而虑,天下为斗。猎者逐禽,车驰人趋, 各尽其力,无刑罚之威,而相为斥闉要遮者,同所利也;同舟而济于江,卒遇风 波,百族之子,捷捽招杼船,若左右手,不以相德,其忧同也。故明王之用兵也, 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共享其利。民之为用,犹子之为父,弟之为兄。威之所加, 若崩山决塘,敌孰敢当!故善用兵者,用其自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 也。用其自为用,则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为己用,所得者鲜矣。兵有三诋,治 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 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 拱揖指捴,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约束 信,号令明,两军相当,鼓錞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敌奔亡,此用兵之次也。 知土地之宜,羽险隘之利,明奇正之变,察行陈解赎之数,维枹绾而鼓之,白刃 合,流矢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 下也。
诗句释义与赏析:淮南子·兵略训
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兵略训》是一篇探讨古代用兵之道的兵书,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军事战略思想。下面对《淮南子·兵略训》逐句进行解读并给出相应的赏析:
- 原文: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诎伸不获五度。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是故入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浸乎金石,润乎草木,宇中六合,振豪之末,莫不顺比。道之浸洽,滒淖纤微,无所不在,是以胜权多也。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骥,一节不用,而千里不至。夫战而不胜者,非鼓之日也,素行无刑久矣。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轫,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招义而责之,大国必朝,小城必下。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去残除贼也。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向;因民而虑,天下为斗。猎者逐禽,车驰人趋,各尽其力,无刑罚之威,而相为斥闉要遮者,同所利也;同舟而济于江,卒遇风波,百族之子捷捽招杼船,若左右手,不以相德,其忧同也。故明王之用兵也,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共享其利。民之为用,犹子之为父,弟之为兄。威之所加,若崩山决塘,敌孰敢当!故善用兵者,用其自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 也。用其自为用,则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为己用,所得者鲜矣。
- 译文:
- 古代有道的人,行为举止遵循自然规律,动静之间顺应日月运行。
- 他们的喜悦、愤怒都符合四时的更替,呼喊呼叫的声音能与雷霆相比拟,音气和八风相和谐,屈伸的动作不超过五度。
- 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树叶到鸟羽,条理清晰,各种生物和种族,从根本到末端,没有不按顺序排列的。
- 因此即使进入小空间也不会逼迫它,即使处在大空间也不会显得空旷。
- 渗透于金石之间,滋润于草木之中。
- 宇宙之中四海九州,激荡着英雄豪杰的心志。
- 赏析:《淮南子·兵略训》中的“得道者”形象体现了古人对战争本质的认识——战争不是单纯的力量对决,而是关乎道德、民心和国家存亡的大事。《淮南子·兵略训》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如“道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强调顺应自然法则和遵循天时地利的重要性。“喜怒而合四时”则表明情绪管理对于战争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对《淮南子·兵略训》的逐句解析和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不仅在军事理论上具有深刻见解,而且在哲学和文化意义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