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物之用者,必待 不用者。故使之见者,乃不见者也;使鼓鸣者,乃不鸣者也。尝一脔肉,知一镬 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 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一人相随,可以通天 下。足蹍地而为迹,暴行而为影,此易而难。庄王诛里史,孙叔敖制冠浣衣, 文公弃荏席,后霉黑,咎犯辞归,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鼎错日用而不足贵,周 鼎不爨而不可贱。物固有以不用而为有用者。地平则水不流,重钧则衡不倾,物 之尤必有所感,物固有以不用为大用者。
先倮而浴则可,以浴而倮则不可;先祭而后飨则可,先飨而后祭则不可。物 之先后,各有所宜也。祭之日而言狗生,取妇夕而言衰麻,置酒之日而言上冢, 渡江河而言阳侯之波。或曰知其且赦也,而多杀人;或曰知其且赦也,而多活人; 其望赦同,所利害异。故或吹火而然,或吹火而灭,所以吹者异也。烹牛以飨其 里,而骂其东家母,德不报而身见殆。文王污膺,鲍申伛背,以成楚国之治。裨 谌出郭而知,以成子产之事。朱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修人曰:“不知。”曰:“ 子虽不知,犹近之于我。”故凡问事,必于近者。寇难至,躃者告盲者,盲者 负而走,两人皆活,得其所能也。故使盲者语,使躃者走,失其所也。郢人有 鬻其母,为请于买者曰:“此母老矣。幸善食之而勿苦。”此行大不义而欲为小 义者。介虫之动以固,贞虫之动以毒螫,熊罴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牴触,物 莫措其所修,而用其所短也。治国者若鎒田,去害苗者而已。今沐者堕发,而 犹为之不止,以所去者少,所利者多。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擏不正,而可 以正弓。物固有不正而可以正,不利而可以利。力贵齐,知贵捷。得之同,速为 上,胜之同,迟为下。所以贵镆邪者,以其应物而断割也。几刂靡勿释,牛车绝 辚。为孔子之穷于陈、蔡而废六艺,则惑;为医之不能自治其病,病而不就药, 则勃矣。
淮南子·说山训逐句解释:
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全称《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方术之士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该书内容包罗万象,融合了先秦道家及诸子百家的精华,并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 此句意指真正有用的东西,都是那些暂时不被需要或使用的事物。它强调了事物的潜在价值和等待时机的重要性。例如,种子发芽可能需要一个春天的温暖,而种子本身却可能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
故使之见者,乃不见者也: 这句话说明当人们试图去观察或理解某些现象时,他们往往会错过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这是因为过于注重表面现象,反而会忽略更深层次的理解。
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深刻理解复杂情况的道理。第一例是通过品尝不同食材来感知整个锅的味道,第二例是通过接触不同的物质(如羽毛和木材)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从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易而难: 这里“易”指的是容易做到的事情,“难”则代表难以达成的目标。这句话意味着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真正去做却非常困难。在实际应用中,这提示我们不要轻视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真正的挑战往往隐藏在其中。
鼎错日用而不足贵: 这句话表明一些看似平常的物品或物品的功能,实际上却是非常宝贵的。就像日常所用的鼎,虽然经常使用却并不珍贵。它提醒我们要珍惜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美好。
地平则水不流,重钧则衡不倾: 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过度强调某一方面的因素会导致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被忽视。例如,如果一个地方地势平坦,水流就会顺畅;但如果秤砣太重,则平衡就难以保持。这也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先倮而浴则可,以浴而倮则不可: 这个例子说明在某些场合下,保持身体完整比完全暴露更为恰当。比如在进行洗浴时,保持裸体可以避免尴尬和不适;但如果进行公共澡堂的洗澡,保持完整则显得更加合适。
先祭而后飨则可,先飨而后祭则不可: 这句话讲述了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应有先后次序的重要性。正确的顺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敬意和尊重,反之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的行为。
物之先后,各有所宜也: 这表明每种事物都有其适宜的时间和顺序,不应随意颠倒。这种观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提醒人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行动。
祭之日:国君曰丧,夫人曰死;季孙之母死于鲁城之下矣: 这个例子描述了由于错误的祭祀日期导致的不幸事件。这提醒我们在进行任何形式的祭祀时,要严格遵守正确的时间和仪式规则。
淮南子的《说山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还教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智慧。通过对淮南子《说山训》逐句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部经典著作的智慧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