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一节见而百节知也。小国不斗于大国之间,两鹿不斗于伏兕之旁。佐祭者得尝,救斗者得伤。荫不祥之木,为电雷所扑。或谓冢,或谓陇,或谓笠,或谓簦。头虱与空木之瑟,名同实异也。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兰芝欲修,而秋风败之。虎有子,不能搏攫者,辄杀之,为堕武也。龟纽之玺,贤者以为佩;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视书,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以类而取之。蒙尘而眯,固其理也,为其不出户而堁之也。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毂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不得相害。使一辐独入,众辐皆弃,岂能致千里哉!
**诗句及译文: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一节见而百节知也。小国不斗于大国之间,两鹿不斗于伏兕之旁。佐祭者得尝,救斗者得伤。荫不祥之木,为电雷所扑。或谓冢,或谓陇,或谓笠,或谓簦。头虱与空木之瑟,名同实异也。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兰芝欲修,而秋风败之。虎有子,不能搏攫者,辄杀之,为堕武也。龟纽之玺,贤者以为佩;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视书,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以类而取之。蒙尘而眯,固其理也,为其不出户而堁之也。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毂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不得相害。使一辐独入,众辐皆弃,岂能致千里哉!
注释解释:
- 《淮南子》:即《淮南鸿烈》,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
- “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比喻通过观察小物可以推断出更大的事物的道理。
- “小国不斗于大国之间”:小国不会主动去与大国争斗。
- “头虱与空木之瑟,名同实异也”:指的是外表相似但内涵不同的事物。
- “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形容事情虽然看似顺利,但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或干扰。
- “兰芝欲修,而秋风败之”:兰花想要生长却遭到秋风吹打而凋零。
- “虎有子,不能搏攫者,辄杀之”:老虎如果无法捕获猎物,则会杀死幼崽以确保种群的生存。
- “龟纽之玺”:指的是龟壳上刻着的纽扣状印章,象征尊贵和权力。
- “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土地虽然普遍,但在有能力的人手中可以变为富有的资源。
- “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救人性命胜过金银珠宝,比日常的纠缠更有价值。
- “视书”:阅读书籍。
- “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指从事物的表象可以推断其本质。
- “蒙尘而眯”:灰尘蒙蔽了眼睛看不见真相。
- “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屠夫忙于制作食物(藿),工匠忙于建造房屋(居)。
- “毂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不得相害”:车轮由三十个车轮组成,每个轮子都能独立发挥作用,不会相互妨害。
赏析:
这段诗描绘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哲理。通过观察象牙的大小,作者得出大的事物往往包含更深层次的道理。同时,也表达了小国与大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智慧以及在自然和社会中寻找真理的重要性。此外,诗中还涉及道德观念、生存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整体来看,《淮南子·说林训》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哲学和伦理层面上提供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