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生,易于救患而莫能加务焉,则未可与言术也。晋公子重耳过曹,曹君欲见其骿肋,使之袒而捕鱼。 厘负羁止之曰:“公子非常也。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君弗听。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祸生于袒而 捕鱼,齐、楚欲救曹,不能存也。听厘负羁之言,则无亡患矣。今不务使患无生,患生而救之,虽有圣知,弗能为谋耳。患祸之所由来者,万端无方。是故圣人深 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絓罗网,虽曲为之备, 何足以全其身!譬犹失火而凿池,被裘而用箑也。且唐有万穴,塞其一,鱼何遽 无由出?室有百户,闭其一,盗何遽无从入。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齿。 圣人见之密,故万物莫能伤也。太宰子朱待饭于令尹子国。令尹子国啜羹而热, 投卮浆而沃之。明日,太宰子朱辞官而归。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辞官去 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明年,伏郎尹而笞之 三百。夫仕者先避之,见终始微矣。
《淮南子· 人间训》是古代中国道家著作,作者为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该书主要阐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和宇宙观,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诗句及译文
- 人皆务于救患之备:“人们都在努力预防祸患的发生。”
- 而莫能知使患无生:“但没有人能知道如何让祸患不发生。”
- 夫使患无生易于救患而莫能加务焉未可与言术也:“如果能让祸患不发生,比事后的救援更容易,而且谁也不敢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了,那就不能和他谈论策略了。”
- 晋公子重耳过曹:“晋公子重耳路过曹国。”
- 曹君欲见其骿肋:“曹国的国君想要见他的肋骨(即肋骨)。”
- 使之袒而捕鱼:“让他脱去上衣去钓鱼。”
- 厘负羁止之曰:“(他)停下来对重耳说。”
- 公子非常也从者三人:“您真是非凡之人。有三个跟随您的都是霸王级别的助手。遇到这种情况不知礼数,必将为国家带来忧虑。”
- 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重耳回国后,发兵攻打曹国,终于灭亡了这个国家。”
- 身死人手社稷为墟:“自身死于战场,国家被毁灭。”
- 祸生于袒而捕鱼齐楚欲救曹不能存也:“祸患源于脱衣而去捕鱼。当齐国和楚国想援救曹时,却无法拯救它。”
- 听厘负羁之言则无亡患矣:“如果听从了(重耳)的话,就不会有灾难。”
- 今不务使患无生患生而救之虽有圣知弗能为谋耳:“现在如果不努力防止祸患发生,而等到祸患已经产生再去救援,即使是圣明的人也无能为力。”
- 患祸之所由来万端无方:“祸患的来源多种多样。”
- 故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所以聪明的人在危险时刻总是选择隐居,静待时机。”
- 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絓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譬犹失火而凿池被裘而用箑:“无知的人不懂祸福的区别,盲目行动并设置陷阱,即使事先做好防备,又怎能保全自身?就像失火却挖池防着火,披着皮衣服却用扇子扇火一样。”
- 故圣人见之密万物莫能伤也太宰子朱待饭于令尹子国:“因此圣人能够洞察一切,因此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伤害到他们。”
- 令尹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明日太宰子朱辞官而归:“(令尹子国)品尝(美餐)后很烫,便将羹倒入酒中再喝。第二天,太宰子朱就辞去了官职回家了。”
- 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辞官而去何也:“他的仆人说:‘楚太宰不容易得到,辞职离去,这是为什么呢?”**
- 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太宰子朱回答说:‘令尹行为轻浮,礼节简单,让人侮辱并不困难。”
- 明年伏郎尹而笞之三百夫仕者先避之见终始微矣:“第二年,(令尹)伏击(太宰子朱),打了他三百鞭。作为官员首先避开祸害,这是观察事情的开始和结束都很明显。”
《淮南子· 人间训》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和寓言形式,揭示了许多深刻的生活道理。这些道理不仅在古代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人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书中多次提到的“祸福之门户”和“见之密,万物莫能伤也”,提醒人们要有清晰的判断力和防范意识。同时,书中强调的“慎独”思想,也是现代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否在公众场合都应保持谨慎和自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过于自信或自满而导致失败。因此,《淮南子· 人间训》中的“使患无生,易于救患而莫能加务焉”,提醒人们在面对危机时要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避免因小失大。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圣人见之密”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关注细节,才能避免意外和损失。
在职场中,“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的观念同样适用。这意味着在商业竞争中,诚实守信是基础,而欺诈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坚持诚信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淮南子· 人间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教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