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盗还反顾之, 无惧色忧志,欢然有以处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 动,何也?”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 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 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此能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能 勇于敢,而未能勇于不敢也。凡有道者,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 今知所以自行也,而未知所以为人行也。其所论未之究者也。人能由昭昭于冥冥, 则几于道矣。《诗》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此之谓也。

事或为之,适足以败之;或备之,适足以致之。何以知其然也?秦皇挟录图, 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 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 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 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 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 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当此之时,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 剡麻考缕,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会于衢,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于是陈胜 起于大泽,奋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戏。刘、项兴义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 遂失天下。祸在备胡而利越也。欲知筑修城以备亡,不知筑修城之所以亡也。发 谪戍以备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 人过之则控■,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故秦之设备也,鸟鹊之 智也。

”`
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盗夺其车马衣被,但秦牛缺不惧色忧志,欢然有以处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动,何也?” 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 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此能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能勇于敢,而未能勇于不敢也。凡有道者,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 今知所以自行也,而未知所以为人行也。其所论未之究者也。人能由昭昭于冥冥,则几于道矣。《诗》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此之谓也

注释:

  • 秦牛缺: 淮南子中的虚构人物,代表智慧和淡定。
  • 径于山中: 在山中行走。
  • 而遇盗: 遇到了盗贼。
  • 夺其车马: 盗贼夺走了秦牛缺的财物。
  • 解其橐笥: 解开了秦牛缺的装物。
  • 拖其衣被: 拖走了秦牛缺的衣服和被褥。
  • 无惧色忧志: 面对盗贼的威胁仍保持镇定。
  • 欢然有以处得也: 内心感到愉悦和满足。
  • 盗遂问之曰: 盗贼询问秦牛缺为何不为所动。
  • 何以知之: 盗贼对秦牛缺的回答表示怀疑。
  • 不以所养害其养: 认为人的衣食住行为养身之用,不应损害养生之道。
  • 盗相视而笑: 盗贼们相互嘲笑。
  • 然则几于道矣:《诗经》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这是说的什么? 这是引自《诗经》的一句话,表明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够保持道德和智慧。
  • 能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 这表达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能够认识知识的人可能不能认识到知识的界限。
  • 勇于敢,而未能勇于不敢也: 这是关于勇敢的态度,勇于行动是勇气的表现,但真正伟大的勇气是在面对危险时仍然保持谨慎。
  • 凡有道者: 所有懂得道的人。
  • 应卒而不不乏: 应对突发情况而不缺乏准备。
  • 遭难而能免: 遇到困难后能够避免灾难。
  • 天下贵之: 受到天下的尊重。
  • 今知所以自行也,而未知所以为人行也: 现在的人们只知道如何为自己行事,却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事。
  • 其所论未之究者也: 他们讨论的问题还未深入研究。
  • 人能由昭昭于冥冥: 人应该明白明理与愚昧之间的差别。
  • 则几于道矣: 如果能做到这点,就接近了道家的教义。
  • 《诗》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 出自《诗经》,强调即使是智者也会犯错误。

译文:

当秦牛缺走在山里时,他不幸地遇上了强盗。强盗夺走了他的车、马、衣物和床铺,但他没有害怕或忧虑,反而感到愉快并找到了一种安心的方式。强盗问他为什么这样平静,秦牛缺回答:“我的车马是用来装载我的身体的,我的衣裳是用来遮掩身体的,圣人不会因为自己拥有这些东西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盗贼们看着彼此笑了起来,说:“那些不以欲望伤害生命,又不因利益拖累身形的人,确实是圣人。如果我们能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必定有人会把我们当作朋友。”然后,盗贼们杀了秦牛缺。秦牛缺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却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无知的境地。他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但却还没有学会在面对危险时仍然保持谨慎。所有的有智慧的人都能应对突发事件而不会感到匮乏,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幸存下来。因此,他们都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如今人们只了解如何为自己行事,却不了解该如何为人处事。他们的讨论还未深入探究。普通人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来理解问题,而圣人能够洞察本质。正如《诗经》所言:“人人都有言论,无智之人无不愚蠢。”这是指即便是智者也可能犯错。

赏析:

《淮南子·人间训》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创作的哲学作品。这部作品探讨了人生、道德、治国等主题。通过对秦牛缺故事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圣人形象,展示了其对道德和智慧的理解。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自然无为原则。它不仅展示了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的智慧和勇气,还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即不应以欲望破坏生命的本真状态,也不应以物质利益拖累精神的自由。此外,故事还揭示了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更在于能否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淮南子·人间训》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故事,至今仍被视为研究和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