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 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 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 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 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 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申菽、杜茝,美人之所怀服也;及渐之于滫, 则不能保其芳矣。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而施 之五霸之世,是由乘骥逐人于榛薄,而蓑笠盘旋也。今霜降而树谷,冰泮而求获, 欲其食则难矣。故《易》曰:“潜龙勿用”者,言时之不可以行也。故“君子终 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 以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 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 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禽矣。

”`
诗句: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

译文: 昔日的徐偃王推崇并实践仁义道德,因此得到了陆地上的众多小国的拥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

注释: 1. 徐偃王: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以推行仁义政策而著称。

  1. 好行仁义:喜欢并实践仁义之道,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2. 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在他的治理下,有三十六个小国向他称臣纳贡,成为他的附庸。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徐偃王因推行仁义而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道德魅力。徐偃王的形象成为了仁德的代表,而诗中的“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则体现了他影响力之大,几乎达到了一统的程度。这反映出了古代中国对于政治理想与德行的重视,以及这些理念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这也提醒人们在追求政治理想和社会进步时,必须结合实际,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