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子发辩击剧而劳佚齐,楚国知其可以为兵主也。此皆形于小微而通于大理者也。圣人之举事, 不加忧焉,察其所以而已矣。今万人调钟,不能比之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 说者之论,亦犹此也。诚得其数,则无所用多矣。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 要在三寸之辖。夫劝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止也,其所由者非理也。昔者, 卫君朝于吴,吴王囚之,欲流之于海。说者冠盖相望,而弗能止。鲁君闻之,撤 钟鼓之县,缟素而朝。仲尼入见,曰:“君胡为有忧色?”鲁君曰:“诸侯无亲, 以诸侯为亲;大夫无党,以大夫为党。今卫君朝于吴王,吴王囚之,而欲流之于 海,孰意卫君之仁义而遭此难也!吾欲免之而不能,为奈何?”仲尼曰:“若欲 免之,则请子贡行。”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 在所由之道。”敛躬而行,至于吴,见太宰嚭。太宰嚭甚悦之,欲荐之于王。子 贡曰:“子不能行说于王,奈何吾因子也!”太宰嚭曰:“子焉知嚭之不能也?” 子贡曰:“卫君之来也,卫国之半曰:‘不若朝于晋。’其半曰:‘不若朝于吴。 ’然卫君以为吴可以归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今子受卫君而囚之,又欲流之于海,是赏言朝于晋者,而罚言朝于吴也。且卫君之来也,诸侯皆以为蓍龟兆,今 朝于吴而不利,则皆移心于晋矣。子之欲成霸王之业,不亦难乎!”太宰嚭入, 复之于王。王报出令于百官曰:“比十日,而卫君之礼不具者,死!”子贡可谓 知所以说矣。
诗句: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
孙叔敖治理水患,灌田于雩娄之野,使楚庄王知其能成大器。子发辩击剧而劳佚齐,楚国知其为良将。此皆形于小微而通于大理者也。圣人之举事,不加忧焉,察其所以而已矣。今万人调钟,不能比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
注释:
- 淮南子: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
- 人间训:讲述人在世间的行为准则、心性修养与智慧运用等主题。
- 孙叔敖:古代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因善于水利治理而著称。
- 庄王: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尊称。
- 子发:文中人物名,可能是作者虚构的角色。
- 剧:指复杂的事务或辩论。
赏析:
《淮南子》是一部蕴含深意、融合了多种学说的古籍。其中“人间训”篇章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寓言,教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谨慎行事,避免危险。孙叔敖的故事展示了他以小见大的智慧,从解决一个具体的水利问题到赢得楚庄王的信任。孔子的教诲则强调了道德操守和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文章开篇提出一个普遍现象:有的人无端受赏,有的有功却未获赏识。这一观点反映了对公正评价的重视和对个人努力的肯定。接着,作者引用了历史上晋文公与楚国之战的情境,说明了在战争中,诚信与诈伪同样重要。这不仅仅是战争策略的问题,也涉及到人性的多面性和道德选择的复杂性。
《淮南子·人间训》通过对古代人物行为的剖析,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社会行为准则的思考。它鼓励读者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以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