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为室而大,公宣子谏曰:“室大,众与人处则哗,少与人处则悲。愿 公之适。”公曰:“寡人闻命矣。”筑室不辍。公宣子复见曰:“国小而室大。 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鲁君曰:“闻命矣。”筑室不辍。 公宣子复见曰:“左昭而右穆,为大室以临二先君之庙,得无害于子乎?”公乃 令罢役,除版而去之。鲁君之欲为室,诚矣;公宣子止之,必矣。然三说而一听 者,其二者非其道也。夫临河而钓,日入而不能得一鲦鱼者,非江河鱼不食也, 所以饵之者非其欲也。及至良工执竿,投而擐唇吻者,能以其所欲而钓者也。
夫物无不可奈何,有人无奈何。铅之与丹,异类殊色,而可以为丹者,得其数也。故繁称文辞,无益于说,审其所由而已矣。物类之相摩,近而异门户者, 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 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 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淮南子·人间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收录了众多关于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深刻见解。该文献中提及的“鲁哀公为室而大”的事件,反映了古代君王在建造宏伟建筑时所面临的道德和现实考量,以及这些考虑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
从鲁哀公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出于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权力的象征,而决定建造一个宏大的宫殿。这种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奢侈与浪费,因为根据儒家思想,君子应当节俭,避免奢华。然而,鲁哀公的这种举动也暴露了他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缺乏足够的自制力。
当公宣子出现并向鲁哀公提出批评时,他主要指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鲁哀公所建的宫殿规模过大,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从而影响国政的稳定。二是宫殿的规模过大,使得国库负担加重,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这两个方面都直接关联到国家治理的效果和民众的生活福祉。
当鲁哀公询问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时,公宣子提出了一个建议:停止建造宫殿。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公宣子对国家财政和民心的重视,也反映了其作为臣子的责任意识。他的提议虽然是出于保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遭遇来自鲁哀公的反对。这种两难的局面揭示了政治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即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个人喜好之间找到平衡点。
通过公宣子的谏言和最终的行动,我们可以理解到,任何一位君主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远见,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不仅是对国家管理者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个体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时的重要指导。此外,这个故事也提醒人们,过度的追求物质享受往往可能导致忽视更为重要的价值和原则,如正义、和谐与责任感等。
《淮南子·人间训》中的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古代君王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现代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的启示。它教导我们在追求物质和权力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和责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