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 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卷卷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 亻次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田 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 家畜也。老疲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 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疲武闻之,知所以归心矣。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 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曷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不辜,援龙渊 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 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诗句

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

译文

得道之士,他们外在表现看似能够顺应环境变化,但实际上他们的心志和修养却非常坚定,不为外界所动摇。这种内外兼修的人格魅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游刃有余,不被任何困难所困扰。

注释

  • 外化而内不化:指得道之人外表看似能适应环境,但内心却保持独立,不被外界轻易影响。
  • 入人:指得道之人的教化作用,能使他人受到感召。
  • 内不化:指得道之人的内在修为,即使面对诱惑和挑战也不为所动。
  • 万举而不陷:指得道之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考验,都能泰然处之,不会陷入困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得道之士的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强调了内心的坚定和外在的表现应该相辅相成。诗中的“外化而内不化”形象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得道之人,既能顺应环境又能坚守内心的原则。这种人在社会中往往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去影响和教化他人,使他们受到感召,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诗中也指出,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外表的适应而忽视内在的修炼,那么他在面临困难时可能会一蹶不振。因此,真正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表现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实的内在修为作为支撑。

这首诗是道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更要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