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争而反强之,或听从而反止之。何以知其然也?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 以为西益宅不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不听。乃以问其傅宰折睢,曰:“吾 欲益宅,而史以为不祥。子以为何如?”宰折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 与焉。”哀公大悦而喜。顷,复问曰:“何谓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 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强谏,三不祥也。”哀公默然深念,愤然自 反,遂不西益宅。夫史以争为可以止之,而不知不争而反取之也。智者离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夫说之巧,于闭结无不解。非能闭结而尽解之也,不解 不可解也。至乎以弗解解之者,可与及言论矣。
或明礼义、推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何以明之?孔子行游,马失, 食农夫之稼,野人怒,取马而系之。子贡往说之,卑辞而不能得也。孔子曰:“ 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大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予之罪也,非 彼人之过也。”乃使马圉往说之。至,见野人曰:“予耕于东海,至于西海,吾 马之失,安得不食子之苗?”野人大喜,解而与之。说若此其无方也,而反行。 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故圣人量凿而正枘。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 听之,不若此《延路》、《阳局》。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故交画不畅,连环 不解,物之不通者,圣人不争也。
淮南子·人间训
探讨历史典故与人生哲学
- 原文
或争而反强之,或听从而反止之。何以知其然也?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以为西益宅不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不听。乃以问其傅宰折睢,曰:“吾欲益宅,而史以为不祥。子以为何如?”宰折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与焉。”哀公大悦而喜。顷,复问曰:“何谓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强谏,三不祥也。”哀公默然深念,愤然自反,遂不西益宅。夫史以争为可以止之,而不知不争而反取之也。智者离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夫说之巧,于闭结无不解。非能闭结而尽解之也,不解不可解也。至乎以弗解解之者,可与及言论矣。
或明礼义、推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何以明之?孔子行游,马失,食农夫之稼,野人怒,取马而系之。子贡往说之,卑辞而不能得也。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大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予之罪也,非彼人之过也。”乃使马圉往说之。至,见野人曰:“予耕于东海,至于西海,吾马之失,安得不食子之苗?”野人大喜,解而与之。说若此其无方也,而反行。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故圣人量凿而正枘。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听之,不若此《延路》、《阳局》。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故交画不畅,连环不解,物之不通者,圣人不争也。
- 译文
有时没有功劳却先得到提拔,有时有功劳却后得到赏赐。怎么说明这点呢?以前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向咎犯征询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这样做是不祥的。”文公脸色一变,生气地说:“左右的人多次劝谏我,不听他们的意见。现在要问你,你怎么看?”咎犯回答说:“天下有三种不祥的事情:一是增加宅第,二是增加土地,三是增加人口。这三种事情都不应该做。”文公非常高兴,高兴地说:“好吧,我知道错了。”过了一会儿又问他说:“什么叫三种不祥?”答说:“不遵循道德仁义,是一种不祥;贪图享乐没有节制,是第二种不祥;不接受忠臣良将的劝谏,第三种不祥。”文公沉默不语,深深地思索着。气愤地反省起来,终于不增加宅第了。那些善于辩论的人往往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辩论只会使双方更加对立。因此圣人懂得收敛自己,不去追求名利。所以圣人度量自己的才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 赏析
本篇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和分析,阐述了人生利害祸福的道理。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和态度,以及这些行为和态度所引发的结果。例如,鲁哀公因为急于改变现状而忽视了一些不吉利的事情;孔子则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对比强调了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