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 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 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夫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 方圆;无准绳,虽鲁般不能定曲直。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 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 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
昔者,谢子见于秦惠王,惠王说之,以问唐姑梁,唐姑梁曰:“谢子,山东 辩士,固权说以取少主。”惠王因藏怒而待之。后日复见,逆而弗听也。非其说 异也,所以听者易。夫以徵为羽,非弦之罪;以苦为甘,非味之过。楚国有烹猴 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此未 始知味者也。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 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 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 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荆山之下。
诗:淮南子·修务训
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
译文
对事物的理解深刻,不会因奇异现象而震惊;对道理的理解透彻,不会因为奇特的论调而动摇;对言辞的把握准确,不会因为虚浮的名声而炫耀;对形状的把握精准,不会因为表面的形态而遁形。
注释
- 通于物者:指对事物有深入了解的人。
- 不可惊以怪:不会被奇异的事物所惊吓。
- 喻于道者:能领悟到道理的人。
- 不可动以奇:不会被奇特的理论所动摇。
- 察于辞者:能洞察言辞的人。
- 不可耀以名:不会被虚名所迷惑。
- 审于形者:能仔细观察事物真实形态的人。
赏析
此句强调了深度理解和洞察的重要性。它传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即在复杂的世界中,只有那些深入探索事物本质、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人,才能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这是一种对知识深度和真实性的高度赞扬。这种思想对于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是适用的,因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洞察力来自于对复杂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持续学习。
诗:淮南子·修务训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译文
世俗的人,大多数崇尚古代而轻视现代,因此,追求道的人必须借助于神农、黄帝这样的历史人物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才能说服别人。
注释
- 世俗之人:指一般普通人。
- 尊古而贱今:重视古代轻视现代。
- 为道者:指从事或研究学问的人。
- 托之:借助,依托。
- 神农、黄帝:古代传说中的两位伟大的农业和医药之神。
- 而后能入说:然后才能够让别人接受。
赏析
本句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学术态度。在古代,由于信息传播的限制和知识的积累,人们倾向于相信传统和权威。这种心态在今天虽然已大为减弱,但在许多场合仍然可见。然而,过度依赖历史人物作为知识和真理的代表,可能会忽视当前的实际发展和创新。这一现象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尤为明显,有时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学者们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这不仅是对古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
诗:淮南子·修务训
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
译文
项托七岁时就成为孔子的弟子,孔子很欣赏他的言行。尽管年纪尚小,他就敢于向邻里发表议论,但因缺乏经验而难以自圆其说,哪里还有什么高明的道理可言呢?
注释
- 项托:历史上的人物,具体生平不详。
- 七岁:表明项托很小的时候就跟随老师学习。
- 项师:项托的老师,可能是孔子。
- 有以听其言也:表示项托的言谈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被聆听。
- 救叩(kòu)不给:形容项托虽年轻但敢言,不怯场。
- 何道之能明也:表示项托的言论并不高明,无法让人信服。
赏析
此段通过对比项托年少时的勇气与实际效果,揭示了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能凭借直觉和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真正成熟和有效的表达需要经验和深思熟虑。这不仅是对孩子成长的认可,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年轻有为之士时,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它也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和对事物的深入理解,而不仅仅是年龄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