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 义修而任贤德也。故举天下之高,以为三公;一国之高,以为九卿;一县之高, 以为二十七大夫;一乡之高,以为八十一元士。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 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明于天道,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足以 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 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 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 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 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 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
译文
淮南子·泰族训古人制定法规却不加以触犯,刑律错乱而不使用,并非不可用刑而不用;各种手艺按时进行,各种功绩都得到妥善处理,这是因为礼仪得到遵守,任用贤才。因此,选拔天下的英才,使他们成为三公;选拔一国的英才,让他们成为九卿;选拔一县的英才,让他们成为二十七大夫;选拔一乡的英才,让他们成为八十一元士。所以,智慧超过万人的人称为英杰,千人被称为俊秀,百人被称为豪杰,十人被称为杰出。明于天时、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到足以容纳众人,德足以安抚远方,信足以使异己归从,知足以知变通的人,是人们的英杰;德足以教化人民,行为足以隐晦义理,仁爱足以获得群众,明智足以照见下情的人,是人们的俊秀;行为足以作为榜样,知足足以决断嫌疑,廉洁足以分配财物,信用可以使人守约,做事可以作表率,说话可以为人师表的人,是人们的豪杰;坚守职守而不废弃,处义不与世俗合流,遇到危难而不苟且逃避,遇到利益而不苟且获取的人,是人们的杰出。英、俊、豪、杰,各按小和大的材料,处在他们的位置,做到合适,由本及末,以重制轻,上面有号召,下面就响应,四海之内,同心同向,背弃贪婪鄙陋而向往道义,对于教育人民来说,就像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去顺从的。
注释:
- 淮南子·泰族训: 这是引用了《淮南子》中的一篇名为“泰族训”的文章。
- 古者设法而不犯: 古人制定法规但不轻易使用。
- 刑错而不用: 即使有刑法也避免使用。
- 百工维时: 百工按时工作。
- 庶绩咸熙: 各种事业都得到妥善处理。
- 礼义修: 礼仪得到遵守。
- 任贤德: 任用贤能之人。
- 举天下之高: 选拔天下的英才。
- 为三公: 成为三公。
- 一国之高: 成为一国之英才。
- 一县之高: 成为一县的英才。
- 一乡之高: 成为一乡的英才。
- 智过万人: 智慧超过万人。
- 谓之英: 这样的人被称为英杰。
- 千人者谓之俊: 千人被视为俊秀。
- 百人者谓之豪: 百人被视为豪杰。
- 十人者谓之杰: 十人被视为杰出。
- 明于天道: 明白天时。
- 察于地理: 了解地理情况。
- 通于人情: 通达人情。
- 上唱而下和: 上有所号召,下就随之响应。
- 四海之内: 全国各地。
- 一心同归: 全国上下一心。
- 背贪鄙而向义理: 摒弃贪婪鄙陋而崇尚道义。
- 化民: 教育人民。
- 无之而不靡: 没有不受影响的地方。
- 愚教知: 愚昧地教导智慧的人。
- 严刑罚: 严厉的刑罚。
- 小不能制大: 力量小的无法控制力量大的。
- 弱不能使强: 力量弱的无法驱使力量强的。
赏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古代如何通过法规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并强调在选拔人才方面的重要性。作者描述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在不同职位上的卓越表现,以及这些人对于社会风气形成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文章传达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即重视道德修养和才能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