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 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 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夫 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途,将欲 以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伊尹忧天下 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将欲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 周公股肱周室,辅翼成王,管叔、蔡叔奉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诛之以定天下, 缘不得已也。管子忧周室之卑,诸侯之力征,夷狄伐中国,民不得宁处,故蒙耻 辱而不死,将欲以忧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乱也。孔子欲行王道,东西南北七十说 而无所偶,故因卫夫人、弥子瑕而欲通其道。此皆欲平险除秽,由冥冥至照々, 动于权而统于善者也。
”`
淮南子·泰族训
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途,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将欲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周公股肱周室,辅翼成王,管叔、蔡叔奉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诛之以定天下,缘不得已也。管子忧周室之卑,诸侯之力征,夷狄伐中国,民不得宁处,故蒙耻辱而不死,将欲以忧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乱也。孔子欲行王道,东西南北七十说而无所偶,故因卫夫人、弥子瑕而欲通其道。此皆欲平险除秽,由冥冥至照々,动于权而统于善者也。
译文:
圣明的君主是通过选拔和举荐贤能之士来建立功勋的,而不明智的君主则是提拔那些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例如,文王重用太公望、召公奭建立了王朝,桓公信任管仲、隰朋成就了霸业,这些都是通过选拔贤能来建立功勋的例子。然而,夫差的宠臣太宰嚭却导致国家的灭亡,秦国的李斯和赵高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些都是因为提拔了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因此,通过观察君主所提拔的人才,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治理情况;通过考察这些人物的亲疏关系,也可以判断他们的贤能与否。圣人之所以能够被委屈,是为了将来能够伸张正义;普通人之所以会被冤枉,也是为了能够伸张正义。因此,即使走错了道路,选择了黑暗的路径,也要努力走向正道,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从森林中走出来,如果不能走上一条直通的道路,那么拯救落水者就必须沾湿自己的脚底一样。伊尹担心天下治理不善,于是调和五味,亲自背负着鼎和俎进行烹调。他五次侍奉夏桀,五次侍奉商汤,目的是为了把污浊转化为清洁,使危险转为安全。周公作为周王室的支柱,辅佐并保护成王成长,但管叔、蔡叔却奉承公子禄父企图发动叛乱,周公最终诛杀他们来安定天下,这是不得已的选择。管子担心周室地位低下,诸侯势力强大,外敌入侵中原,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因此不惜蒙受耻辱和羞辱也不放弃抗争,想要担忧外敌带来的祸害,平定外敌的混乱。孔子想要推行王道,四处游说七十多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因此借助卫夫人、弥子瑕的关系想让他接受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为了消除隐患,清除污秽,从模糊不清变得清晰明了,行动灵活而又能够统一于善良的行为中。
注释:
- 天设日月 :上天安排日月星辰,调控阴阳变化,调节四季更替。
- 生物长物亡 :万物生长没有见到它的养育方式,消亡也没有见到它丧失的过程。
- 圣人像之 :圣人效仿天地自然的秩序和法则行事。
- 起福不见由 :带来好处时,看不到是什么原因;除掉祸患时,看不到是怎么做出来的。
- 举贤以立功 :选拔贤才来建立功勋。
- 举所与同 :提拔和自身有相同利害关系的人。
- 救民宁国 :《淮南子》认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要安抚民众,国家才能安宁。
- 忧夷狄之患 :忧虑外敌带来的危害。
- 通其道 :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目标。
- 由冥冥至照々:从迷茫无知到明亮清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
- 动于权而统于善:掌握权力的同时要有善行作为导向。
赏析:
《淮南子·泰族训》是一篇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古代君王治国理念的阐述,揭示了治国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指出,贤明的君主通过选拔和使用贤能之士来建立功勋,而不明智的君主则往往依赖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从而引出了“举贤与同类”的政治原则。接下来,文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如文王重用太公望、桓公信任管仲等例子说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文章还强调了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贤能之士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上的领导,贤能人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相反,如果领导者只重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而忽视真正的贤才,那么国家很可能陷入混乱。
文章最后部分提出了“由冥冥至照々”的观点,意指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从模糊不清的状态逐步走向清晰明了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国家治理的一种期待,也是对个人成长的一种期许。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自我反省,领导者可以逐渐掌握更多的权力并实现更大的善行。
《淮南子·泰族训》是一部极具哲理性和指导性的著作,对于理解和实践现代政治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