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国之本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 人者也。故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 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 其本而静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故知性之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知命 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故不高宫室者,非爱木也;不大钟鼎者,非爱金也。 直行性命之情,而制度可以为万民仪。

今目悦五色,口嚼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浇其身 夫调和,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养得其节,则养民得其心矣。所谓有天下者, 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 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 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周 处酆镐之地,方不过百里,而誓纣牧之野,入据殷国,朝成汤之庙,表商容之闾, 封比干之墓,解箕子之囚。乃折枹毁鼓,偃五兵,纵牛马,搢笏而朝天下,百姓 歌讴而乐之,诸侯执禽而朝之,得民心也。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 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 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 其死,却吴兵,复楚地。灵王作章华之台,发乾溪之役,外内搔动,百姓疲敝, 弃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饿于乾溪,食莽饮水,枕块而死。 楚国山川不变,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则相率而殉之,灵王则倍畔而去之, 得民之与失民也。

诗句: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国之本也。    
译文:所以,心脏是身体的根基,而身体则是国家的根基。    
注释:本意是“根本”,在这里指代身体和国家的基础。    
    
诗句: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 人者也。    
译文:没有一个人能同时获得自己的东西而又失去他人的东西;也没有一个人能同时失去自己的东西同时又得到他人的东西。    
注释:“得”和“失”在这里分别表示获得和丧失,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    
    
诗句:故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反性。    
译文: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安抚人民;安抚人民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人民需求的根本在于不过分争夺时间;不过分争夺时间的根本在于简化事务;简化事务的根本在于节约开支;节约开支的根本在于回归本性。    
注释:这里的“反性”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恢复人的本性。    
    
赏析:整段文字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方法。它首先指出了心、身、国三者的相互关系,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接着,作者详细论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并逐一分析了每个原则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安抚人民、满足需求、不过分争夺时间等,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最后,通过“反性”这一概念,作者提出了回归本性的重要性,暗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整体上,这段文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