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邻;诸侯 失道,守在四境。故汤处亳七十里,文王处酆百里,皆令行禁止于天下。周之衰 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故得道则以百里之地令于诸侯,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 于冀州。故曰: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夺。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弑之行,无 益于持天下矣。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 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 之,况开户发牖,从冥冥见照々乎!从冥冥见照々,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 室坐堂,见日月光乎!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 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为乐岂不大哉!且聋者,耳形 具而无能闻也;盲者,目形存而无能见也。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 以通人于己也,喑者不言,聋者不闻,既喑且聋,人道不通。故有喑、聋之病者, 虽破家求医,不顾其费,岂独形骸有喑、聋哉!心志亦有之。夫指之拘也,莫不 事申也;心之塞也,莫知务通也;不明于类也。夫观六艺之广崇,穷道德之渊深, 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广于四海,崇于太山,富于江河, 旷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间无所系戾,其所以监观,岂不大哉!人之所知者 浅,而物变无穷,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夫物常见则识 之,尝为则能之,故因其患则造其备,犯其难则得其便。夫以一世之寿,而观千 岁之知,知今古之论,虽未尝更也,其道理素具,可不谓有术乎!人欲知高下而 不能,教之用管准则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欲知远近而不能, 教之以金目则快射。又况知应无方而不穷哉!犯大难而不慑,见烦缪而不惑,晏 然自得,其为乐也,岂直一说之快哉!
诗句
淮南子·泰族训
译文
《淮南子》中,“泰族训”是关于帝王统治之道的阐述。书中指出,当天子遵循正道时,其权威可扩展到四夷;而当天子失去正道时,则只能维持在诸侯的地位。同样,如果诸侯行正道,他们的影响力可以扩展到四邻地区;反之,若失道,他们的势力仅限于四境之内。因此,古代贤君如周文王和商汤,都能凭借自身的德行,让天下臣服于自己的命令之下。相反,如果天子或诸侯失去了道德准则,他们的影响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注释
- 淮南子:古代的一部哲学书籍,由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而成。
- 泰族训:即“大族训”,是《淮南子》中的一个章节,涉及帝王的统治智慧。
- 天子得道守四夷:指当君王遵循正确的政治道路时,他的权威能扩展到边远的民族和地区。
- 天子失道守四邻:指当君王偏离正道时,其控制范围缩小到周边邻国。
- 诸侯得道守四邻:指诸侯如果遵循正道,则他们的势力能够延伸到邻近的国家。
- 诸侯失道守四境:指诸侯如果失去正道,他们的影响力将局限于本国及边界以内。
- 汤处亳七十里:商汤曾以七十里的亳(地名)作为都城,后来成为天下之中心。
- 文王处酆百里:周文王以百里之域为居所,这里“酆”可能是指地名。
- 令行禁止:形容法令严明,百姓不敢违抗。
- 戎伐凡伯于楚丘:春秋时期,戎人进攻了周朝的大夫凡伯,这件事发生在楚丘。
- 无恃其不吾夺也:不要因为别人不会夺走自己的地位而感到依赖。
- 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弑之行:选择可以被替代的道路,而不是采取叛逆的手段。
- 旷然而乐:心情开朗、喜悦。
- 喑者不言,聋者不闻:指天生的聋哑人无法言语,而天生的哑巴无法听闻声音。
- 夫指之拘也,莫不事申也:指被束缚的人会不断寻求解脱的办法。
- 心之塞也,莫知务通也:指被堵塞的心无法打开,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疏通它。
- 夫观六艺之广崇:观察各种学问的深远和高深。
- 穷道德之渊深:探索道德的深层次含义。
- 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达到至高无上,又降至至低无下的境界。
- 运乎无极翔乎无形:超越极限,存在于无影无形之中。
- 广于四海:如同大海一样广阔。
- 富于江河:像河流一样丰富。
- 旷然而通:心境开阔明朗。
- 昭然而明:明亮清晰。
- 天地之间无所系戾: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牵制他的思想。
- 人之所知者浅:人的认知是有限的。
- 物常见则识之:对常见的事物有认识。
- 尝为则能之:通过实践能够掌握知识。
- 故因其患则造其备: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解决方案。
- 犯其难则得其便:面对困难时找到解决的办法。
- 以一世之寿而观千年之知: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千年的知识。
- 知今古之论:了解古今的论述和观点。
- 虽未尝更也:虽然没有改变过,但理论和方法已经成熟。
- 其道理素具:其中的道理早已存在。
- 可不谓有术乎:这不是一种技能吗?
-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人们往往难以区分事物的高低优劣。
- 教之用管权衡则喜:通过教学让人们掌握工具来分辨事物的轻重。
- 见烦缪而不惑: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也能保持清醒头脑。
- 晏然自得:心情舒畅,自我满足。
- 其为乐也:这种快乐是非常难得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无论是君主还是普通人,都应该追求知识和明智的领导,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诗歌也提醒我们,知识和智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