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刺秦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注释】:荆轲到了秦国之后,带着大量财物贿赂秦王的亲信大臣蒙嘉。
蒙嘉是燕王派来向秦王进献礼物的人,他先向秦王报告说:“燕王确实敬畏大王的威严,不敢轻易发兵与大王对抗,愿意率领整个国家成为大王的臣民,比照诸侯的地位,向大王提供贡品和职事,如同郡县一样,只求能奉守祖先宗庙。我害怕自己的行为会暴露,因此恭敬地将樊於期首级及燕国的督亢地图呈上,并亲自在朝廷上拜谢,请大王命令。”
秦王听说这些,十分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接见燕国使者于咸阳宫。
【注释】:九宾之礼是古代一种隆重的接待外国使节的礼节,分为九等,依次进见。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匣,而武阳捧着地图盒,按次序进入宫殿。当他们走到殿下的时候,武阳的脸色突然变得惊恐不安,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则回头看着武阳,上前向他道歉:“我是北边蛮夷之人,从未见过天子,所以感到非常惊慌,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一些,让我有机会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武阳所拿的地图拿出来!”
荆轲接过地图后呈给秦王看,随即展开地图,直到匕首露出为止。这时,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向秦王刺去。由于还没接近秦王,秦王大吃一惊,自己拔剑起身后退,以致衣袖被拔出。秦王抽剑拔出来时,剑太长,所以握不住,无法立即拔出。
【赏析】:此诗描绘了荆轲为燕国刺杀秦王的历史故事。通过叙述荆轲的行刺计划、准备和最终实施的过程,展示了荆轲的勇敢和智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性格。诗中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和“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等句子,生动刻画了荆轲的形象和心理状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诗中的“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等描述,也展现了荆轲在行刺过程中的紧张和惊险场面。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绘,成功地再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场景和气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