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首诗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下面是诗歌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荆轲刺秦王
太子听到消息后,急忙前往,见到荆轲的尸体后悲痛欲绝。

译文
太子听说这件事后,急忙赶去,看见荆轲尸体时痛哭不已。

注释

  • 太子:指秦国的太子嬴政(后来的秦始皇)。
  • 驰往:急忙赶到。
  • 伏尸而哭:指在荆轲尸体前哭泣。
  • 无可奈何:表示无法挽回的意思。
  • 收盛樊於期之首:收集并保存樊於期的首级,樊於期是荆轲的朋友。
  • 函封之:用匣子密封荆轲的头。
  • 预求天下之利匕首:预先寻求最好的匕首。
  • 徐夫人之匕首:赵人徐夫人的匕首,据说锋利无比。
  • 百金:一百两黄金。
  • 工以药淬之:工匠将药物放入匕首中淬炼。
  • 试人:试验人。
  • 装遣荆轲:准备行装让荆轲出发。
  • 燕国勇士秦武阳:秦武阳,一个年轻的燕国人,勇敢善战。
  • 日以尽矣:太阳快要落山了。
  • 丹请先遣秦武阳:我请求你先派秦武阳出发。
  • 日以尽矣:太阳快要落山了。
  • 荆卿岂无意哉?:荆轲难道没有考虑过吗?
  • 丹请先遣秦武阳!:我请求你先派秦武阳出发!
  • 遂发:于是动身出发。
  • 至易水上:到达易水边。
  • 既祖:祭祀完毕。
  • 取道:从这里走。
  • 高渐离击筑:高渐离演奏筑乐伴奏。
  •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音调的乐曲。
  • 士皆垂泪涕泣:武士们都流泪哭泣。
  • 为慷慨羽声:慷慨激昂,声音如鸟鸣。
  • 瞋目:怒目而视。
  • 发尽上指冠:头发都竖立起来,直指帽子顶端。
  • 终已不顾:最终也不回头。

赏析
此诗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国末期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荆轲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政治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气,以及对朋友的忠诚,都体现了他高尚的品质。诗人通过对荆轲行为的描绘,表达了对英勇人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英雄精神的赞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